当前位置:首页 > 总裁豪门 > 超强教师

第221章 苦口婆心

最后的两个周,陈卫红开始在“越位”的班主任岗位上逐步地隐退,慢慢减少亲自管理、督促初三两个班学生的机会和时间,改为增加了与曾小平、和正康的接触,随时与两位老师交流分析情况,提出工作建议,及时进行效果评价和激励。.

期末考试前,陈卫红组织了初三年级学生评价教师、给老师提建议活动,要求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如实地对每位教师的工作给出满意或不满意的评价,并至少列出这位教师的一条优点,提出一条建议。为放假前的毕业班工作会做好准备。

初三期末统考的结果,让陈卫红喜忧参半。喜的是,大石乡中学的平均分由第五名提升到第四名,与第三名的一地乡中学仅相差一点五分;全区前十名继续保持一名,和正康班上的这名学生,在全区的排名进步了三名,由第八名进步到第五名;全区前二十名由两人增加到三人,基本达到全区平均数。忧的是,第二十到五十名之间大石乡中学仅有三人,前一百名只有十三人,未达到全区的平均数;语文、数学两科的平均成绩排名第五,与区平均分相差都达到了五六分,严重拖了学校的后腿。再进一步分析发现,语文科,初三一班比初三二班的平均分低了七分多,竟然没有一人上七十分。

语文数学是最基础的两个学科,这两个学科滞后,说明学生最根本的基础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不仅影响学校的整体名次,还将影响学生的持续发展。

陈卫红感受到了压力,开始焦虑起来。

曾小平也有些无奈,她担任初三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兼初三的班主任,还被任命为学校的团总支书记,几件事情压到她的肩上,确实让她力不从心。工作中,干着这里,心里却要想着那里,加上本身的能力不强,经验也不足,整天疲于奔命,结果却什么也没有做好,反倒有些心力交瘁。

郭相洋看出了问题之所在,对照陈卫红这一学期的表现,不由得暗自有些惭愧和内疚。不过,心里有些内疚,不代表行动上会立即改变,曾小平仍然继续担任学校的团总支书记,负责学校的德育工作。

对于毕业班以至于整个学校的教学业务,郭相洋有些迷茫。看到陈卫红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两个毕业班,甚至整个学校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在业务上,郭相洋进一步放手让陈卫红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做,基本不再去过问具体的教学业务。

陈卫红发现了曾小平存在的情况,却不好向郭相洋提出来,在指导帮助效果不显着的情况下,暗地里把曾小平的班主任工作接手了一段时间,这段时间边工作边给她讲解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并让吴学富分担了一些学生德育管理工作,并在心里暗自决定,下学期再把学生艺体活动分解给吴学富,自己多介入一些学生的常规管理工作,让曾小平有更多的精力去钻研数学教学和班主任工作。

对于接替王奎担任初三一班语文教学的新教师,陈卫红准备双管齐下,一方面,让她知道教学效果差所产生的后果,给她施加一些压力;另一方面,把她分配给洪开国,让洪开国多对她进行一些方法上的指导。

初三成绩返还之后,陈卫红分别把曾小平和初三语一班的语文教师找到教导处,各进行了近一个多小时的谈话。

期末工作总结会上,陈卫红大张旗鼓地宣传了大石乡中学初三年级在全区统考中取得的优异成绩,对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进行了大张旗鼓的表彰,与郭相洋一起,颁发了学校的“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学生最喜爱的教师”“优秀教研组长”“优秀年级组长”等奖项,对本学期的毕业班工作、教学常规、校本教研活动等业务工作进行了总结。

对于新学期的工作,陈卫红只讲了三点,第一,希望老师们利用假期时间,认真学习和反思,查找出本学期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成因,拟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写入下学期的工作计划中;第二,下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内,将组织全体教师解答、分析中考题的活动;第三,下学期将组织校级层面的课堂展评活动。

学校的期末工作总结会后,陈卫红立即组织召开了本学期最后一次毕业班教师会。

会上,陈卫红让大家先思考三个问题并写在本子上:第一,本学期教学工作中,自己最得意的一件事情或成绩是什么?第二,本学期教学工作中,存在的最大遗憾是什么?第三,下学期,在教学方面,最想改变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十分钟后,陈卫红组织老师们开始交流。

一石激起千层浪,小小的三个问题,却深深地触动了老师们,大家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半个多小时,考虑时间原因,在陈卫红的两次招呼下,老师们才平静下来。

在老师们交流的过程中,陈卫红一边倾听,一边记录,不时追问几句。

待大家交流完毕之后,陈卫红将几个问题提了出来:“刚才,我认真倾听了老师们的发言,最得意的一件事情,大家都显得很谦虚,但我听出了大家的话外音,大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得到了真正的收获,这点,大家做得很好,我也受到了很深的启发,这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大家借鉴的方法和措施,比如让学生寻找一个竞争对手进行比拼,考后一百分,分层要求作业,严重违纪学生请大家跟踪管理等等。在存在的遗憾方面,只有两三位老师列举了因为自己的失误,或者考虑不周、方法不当、情况了解不全面,给学生或学校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更多的老师,也是今天讨论中说得最多的,却是抱怨与指责,大家列举了班上的学生基础差、习惯差,甚至还有家长素质差等方面原因,我不否认,学生、家长方面的问题确实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这些问题我们能够避免吗?如果我们老是用这些非自己的原因来为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开脱,我们的工作能够改进吗?至于下学期的工作打算,我觉得大家更多的是一种务虚的表态,也就是说了一些正确的废话,切实可行的操作措施不多。”

几名老师有些羞愧地低下了头,会场显得沉重起来。

“老师们,大家都是兄弟姐妹,我绝对没有批评、指责和报怨大家的意思,我只希望大家多从自身找找原因,挖掘潜力,尽自己的努力,做些应该做能够做的事情。”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比陈卫红年龄大,除一班的语文教师,资历都比陈卫红老或相当。陈卫红的这些话,与其年龄和资历不太相符,却没有一人表示抵制。

“中考近在眼前,对于初三年级的来说,让学生的中考成绩尽量地高一些,是我们的目标。我们都有这样一种经验,许多学生把试卷拿到手之后,往往懊悔地大叫,这么简单的题我都错了!问及原因时,学生往往归结为粗心。真的是粗心吗?”说到这里,陈卫红停顿下来。

静了一会儿,和正康说道:“有些学生可能确实是粗心,但多数学生来说,可能是知识掌握不牢,特别是对一些易混淆的概念,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

“对,和老师说得很好。”陈卫红接着说道:“一节课下来,我们询问学生是否懂了的时候,他们往往说懂了。其实,他们这个所谓的懂了,只是知道了有这个知识点,或者说记住了最基本的概念甚至是名称而已。有的学生看似把每个知识点都掌握了,却很难在考试中得到满分,在进行归因分析时,往往归咎于粗心。其实,这是一种假象。有位搞教育研究的专家,分别找了一些对某个知识点有百分之九十九正确率与百分之九十正确率的学生来进行测试,结果发现,当他们做十道题时,正确率分别为百分之九十和百分之三十五;做二十道题时,正确率分别为百分之八十二和百分之十三;做五十道题时,正确率分别是百分之六十一和百分之零点五。题量逐渐增大后得满分的概率这一统计数据表明,所谓粗心,其实是一种错觉。”

“原来是这样啊,难怪,我们班的XXX、XX等,平时作业正确率较高,课堂上也能够回答问题,考试成绩却总是不高,每次找他分析原因时,都归因为粗心。看来,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那么,应该怎么办呢?”一位老师深有感触地说道。

“真是这样的吗?”另一位老师有些半信半疑地说道。

陈卫红笑了笑:“我们来分析这样一个案例吧。一些学生要参加一个月后的舞蹈演出,一名学生了解了一下基本动作,练了几次,有那么一两次很标准,有几次有失误,不过他认为自己在正式演出时能够做好,便不再参加排练。正式演出时,他站在台上感到很紧张,结果表演出现失误。离开舞台后他却说‘唉,我主要是太紧张了,忘了一些动作。’老师们,他失误的主要原因,真的是因为太紧张了吗?”

曾小平站了起来:“我觉得这位学生的失误,不是由于紧张,而是练得太少了,动作不熟练,更难以与其他同学配合默契,当然会失误!”

“嗯,看来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一是基本概念不清,对概念的本质没有真正理解;二是熟练程度不够,使得考试时会出现紧张、焦虑等状况;三是缺乏‘题感’,首次准确率不高。”

“有一些题目,学生认为自己会做,因为平时做对过,只是考试错了。其实不然,很可能是他们只看过一两次这道题,有些模糊的印象,但对与此相关的概念细节到底是什么、关联情况怎样、可以有哪些变化并未深究。考试时,在有时间限制和压力的情况下,人通常本能的选择自己大脑中最先搜索到的记忆存储,这些学生由于记忆不牢固、练习不熟练,对相关的知识、方法的认知、记忆很可能出现错误和疏漏,结果大家都可想而知。因此,大家要记住,我们讲过,并不等于学生学过。学生学过、练过甚至做对过,并不等于真正学懂了,更不等于融会贯通。”陈卫红苦口婆心地分析道。

“对此,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一名教师问道。

“我也没有找到最有效的办法。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建立基本概念时,从学生熟悉的例子着手,或者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得出结论、找出规律,再在小组或全班,用自己的话,把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自己对结论的理解说给别的同学听,再引导学生间相互补充与质疑,我自己也会加入进去追问或点拨。这是因为,如果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些东西说清楚,或者在做完一道练习之后,把题目的解题思路讲给别人听,就表明他确实理解了,而且在讲解或倾听、讨论的过程中,他还会不断发现自己的漏洞。如果他说不清楚,就让他认真倾听或者翻阅课本,或者请教同学,最后,必须要求他用自己的话说清楚,而不是背诵书上的结论。”

对于熟练程度,陈卫红举了一个老师们常见的例子进行分析:“以我们在座的每一位为例,如果我们去做小学一二年级的计算题,每一题对我们来说都很简单,但是当我们在计时的情况下完成一千道题,并不一定全对。如果平时经常做计算类的工作,很可能做得又快又准;而平时疏于做简单计算的人,很可能又慢又错误百出。在我们阅卷后进行成绩统计时,语文、英语组往往速度慢、错误多,数学、物理组在这方面就要占一些优势,也充分证明了这个道理。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任何习题,都需要反复练习才能熟练,反复多次后才能成为本能。教育专家研究发现,一道题目,至少要重复七次以上,并且每次都在认真地进行思考,才会熟悉并产生永久性记忆。对于中考题,一般说来,学生要重复三到五次,才会在考试中把题做对。”

陈卫红的观点与后来提倡的素质教育要求有些相悖,不过,对于刚刚拨乱反正、全社会都注重升学率的时代,他所倡导的做法,无疑是行之有效的。

对于准确率问题,陈卫红分析道:“概率因素导致平时错误率越高,考试时失分率越成倍增大。如果平时在做作业时,一百道题总要错三五题,考试的出错率基本会翻两到三倍。因为考试时题目的类型更加宽泛和变化多端。如果学生在平时练习或考试时做错了题目,却以‘没关系,以后还有机会’来为自己开脱,在中考时,必然会造成大量的失误。因此,我们要从训练单题的首次正确率着手,平时严格要求学生‘一次做对、二次提升、三次回顾小结’,关键时刻才能一次做对。”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