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三炷香,平等而立?

孔丘!

一些在一旁观礼的文人闻言面色浮现红色,那是激动,是看到绿芽破土的激动,是看到万物更新的激动,他们一概以为,赵章这是向儒家释放信号,支持我,便支持你们儒家。

却不想,赵章看到的是孔丘的有教无类,这对于现在算不得什么好的消息,但也绝对不是什么差的事情,赵章其实也在幻想有一自己才是这个国家,整个中原的主人,是下的君王,而普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既然都是自己的臣子,那么就享有同等的机会,至少对于自己来他们是平等的。

还有一些其他学派的,则是一脸黯淡,儒墨黄老法,眼见儒家一壮大,而紧随其后的是法家,其余学派都在逐渐式微,只能现在已经不是一个大学问的夫子让底下的弟子们搭建一个高台,然后开始在上边阐述自己的学大家一起辩论的时候了!

随着封建逐渐取代分封,在政治舞台上,人们逐渐看到了儒家部分典籍在蛊惑人心方面的优点,也看到了法家在治理下的优越上,兵家在战争之道上的超然地位,至于墨家,不要不要,老老实实钻研你的奇淫巧技我也不会你啥,但是你蛊惑当地百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就是你的不对了,这一定是在统治者向祈祷下,今年你某某县才能丰衣足食,而不是自己动手,就能丰衣足食,这前后的关系很明显,因为墨家活跃的乡县,很有可能独立出来,这是为统治者不喜的,因此墨家的固执成就了他们的伟大,也成就了他们的消亡,倒不是墨家在思想上不如儒家,儒家是仁政,墨家是兼爱非攻,其实是看不出哪个与哪个高尚一些,如果非要推出一个兼具了这两个特点的,我推出孟子。

亚圣孟轲便是典范!他的思想可以是当时的非主流了,大家都在想怎么讨好统治者,而孟轲却不同,他民为贵,社稷次之,君王为轻。

孟轲的民可不是泥腿子,不是黔首,是指的是君王之下的下苍生,但凡你在这个君王的统治下,你便是民。

当然孟子这句话本身并无任何侮辱君王的嫌疑,毕竟孟子是从政治看生活得出的这个结论,这几乎可以将封建的本质血淋淋地揭露出来了,但是很多统治者都不喜欢孟轲,是因为他们文化程度不高么?不是,是因为统治者们也知道这一点,但是他们想要提高自己的地位,而不是奉行什么民为贵的那一套。

为何一直在中央集权,便是君王想做下的君王,至高无上的主人。

你那,是不是人人敬仰,祭祀朝拜?

你那地,是不是万民跪拜,心悦诚服?

都是!

那我作为子,可否口含宪,言出法随,成为那万人齐拜,高呼万岁的君王?

这便是自公元前403年,韩赵魏窃取晋国的果实之后普之下的所有君王的心理,同时以韩赵魏最为甚。

倒不是其他国家没有,只能起源于此诛于此!

韩赵魏三国领袖都是晋国的卿大夫,所以他们是卿大夫反诸侯,而反成诸侯!

因此他们也担心自己手下有才德过于出众的将士,最终将他们反了,这就和赵匡胤是同一个心理,杯酒释兵权就是赵匡胤的心病,心病不医,这个国家的首脑都病了,国家还怎么运转?

其中,以最先反抗的赵国最为严重,赵国的高层权势当中,除了邯郸赵氏和晋阳赵氏,其余很多都是胡官,也就是赵雍宁愿任用胡官,也不愿任用中原之官,翻看赵国200年的历史,也就寥寥几位出名的中原将领不是赵家的,一方面是他们知道功高震主的危害,另一方面则是赵国的君王逐渐平庸起来。

君平则希望臣庸,而不是无所不能,这样的人固然令人开心,但是心中却像是吊着一杆秤砣,不知道这人这么厉害会不会反了自己!

言及黄老,很多人都会用道家替换概念,其实黄老和道有相通的地方,但是却又有不同,至少黄老出现的比道教早,道家最开始的时间应该是五斗米教吧!是东汉末年的事情,后来在晋又出现正一教,当时胡佛传入,倒是打的相当热闹。

黄老中正阳刚,理论实践皆有,黄老的主张无为而治,这一点其实与统治者相悖的,而且这样的人也太少了,倒不是这样人很难产生,其实纵观历史,这样的人有很多,但是他们最终没有走上无为的道路,便是在于握在手上的才是最重要的。

想当年,汉景帝进周亚夫细柳营,见细柳军只尊亚夫不尊君,汉景帝敢无为么?他敢让后来的汉武帝无为么?

即使拥有百分之一的造反动机,君王也不敢让臣属能够安然地造反的了。

毕竟统治者若是雏鹰,还尚有起飞的可能,若是一只鸡,怎么起飞,最多飞到高墙上,也逃不过一顿乱打,最终会不会变成一锅汤……

不是统治者不想无为,只是下太大,人心太乱,而且他们最重要的是没有文化,没有基础教育,愚民政策终究是福祸半掺的。

但是更可能是弊大于利,这也是为了一代代的发展下来,门阀勋贵不断地在反对知识的泛滥,但是君王却反而是文化发展的助推剂!

随着时代的发展,统治者发现,若是想实现无为,想让下大同,知识的普及是非常有必要的。

再就一些流派的学术家,诸如农家,杂家,阴阳家之类的,不流于众。

“有教无类?”诸官不解,这是什么意思,难道这学苑并非是高门大族学习的场所?

这一下诸官脸色有些不好看了,眼睛紧紧盯着赵章,希望他能在祭祀结束做出解释,而祭祀一然开始,不能停止。

在众人目光的注视下,那文王画像和孔丘画像旁边都是三炷香。

太子将文王和孔丘放到了同一高度上!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