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九章 观摩团的评语

汴京大学正式存在的独立学院有六个,文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传媒学院、理工学院、医学院和兵工学院。

农学院的叫法在陈旉来的时候就有,但始终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成立。

这也是有原因的,陈旉虽然有几个死忠粉,但都是从其他学院来的,更多时候是兴趣爱好。

随着三千亩学田的陆续种植,终于从这些佃户身份的农人**现了一些年轻人。

因为出身低微的原因,几乎都是目不识丁的农家汉。

这也不算太大的问题,只要他们愿意,有志于农学研究,那就可以收到农学院当学生。

一开始,这样的想法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

十几岁的半大小子,身体结实的已经是家里的壮劳力了,至少打个下手已经没有任何问题。

可如果送到汴京大学上学,这是农家无法理解的。

但后来汴京大学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普通人的注意。

进了学校,虽然要伙食费自理,但价格便宜。

而且因为汴京大学杂活不少,还可以勤工俭学,赚取一些零花钱。 大宋教书匠 来自我爱看书网,,

只要足够勤快,别说伙食费了,甚至还能有不少结余。

钟粟推出这种半工半读的做法,就是为了解决贫困人家孩子的上学问题。

只要没有了后顾之忧,寒门农家当然愿意送自己的孩子进汴京大学。

不过,送归送,农学院这种专业技术要求严格的学院,不可能白养闲人。

陈旉专门抽出了宝贵的一天时间,对前俩报名的学生进行了面试。

虽然仅仅是简单的口试,但还是能够反映出是不是来混饭的。

陈旉发现,滥竽充数的还是不少。

有些人自称有丰富的农耕经验,但陈旉一发问,就发现了不少问题。

有些连二十四节气都数不清楚,有些连常见农作物的耕种时间都说清楚。

这样的随便问问,就知道是冒牌货。

一天下来,陈旉还算手下了二十几个学生。

虽然觉得好了很多,但宁缺毋滥,汴京大学可不是收容所,饭桶一个都不会要的。

这二十来个学生,显然是农学院的希望。

接下来,他们要接受一定的文化课培养,汴京大学不允许有文盲毕业。

支持,汴京大学第七个学院——农学院就算是正是成立了。

虽然成立的最晚,但势头却一点儿都不弱。

手中三千亩的农业试验田,任由他们尽情发挥才能。

陈旉现在更忙碌了,虽然学田的种植已经大体完成,但还是有不少收尾工作,不是外行能够胜任的。

最主要的是,这次他还专门留出了二十亩的试验田。

看起来数量不多,但需要认真观察,做好记录,所以事情也不少。

除此之外,在和张林合计了一番,今年还种植了一百亩的药材。

有了医学院,除了要进行医学研究之外,适当搞一些贩卖药材的事也没有什么奇怪的。

由于人手紧张,药材就算种出来,炮制也很讲究,太多了也是麻烦。

所以第一次也不敢多种,一百亩已经是极限了,到时候弄不好还得借其他学院的学生帮忙。

在这种事情上,钟粟也有他的想法。

虽然七大学院各有专攻,但是适当参加生产劳动,这个是每个学生都得经历的。

特别是文学院的学生,口中吟诵的是田园山水诗歌,但却对常见的农作物一概不认识,那可就真成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进了汴京大学,就要做好一切准备。

这可和其他的几家书院有很大的区别,如果仅仅想着来的目的就是考取功名,那就大错特错了。

虽然不能公开表明,任何职业都有他存在的理由,考取科举当官和做一名工匠,主要是分工的不同,不代表有贵贱之别。

但钟粟还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传递着这样一种信息。

比如说,成功考取了科举,会得到书院的一笔奖励。

同样,如果在某个方面有创造发明,同样会有丰厚的奖励,哪怕是千金买马骨也是值得的。

这样坚持的最终结果,必然是观念的悄悄变化。

事实上,汴京大学成立到现在,也快一年了。

时间真的很短,但却改变了很多。

一开始,除了文学院外,其他学院几乎就是个空壳子,就连观望的人甚至都没多少。

可钟粟的努力,生动解释了一下什么叫做事在人为。

赵煦为书院题写匾额,赵佶来学院调研,迎接契丹使者考察团,到刚刚结束的大宋朝廷派出观摩团。

种种迹象已经表明,汴京大学已经成为了汴京甚至整个大宋关注的一个焦点。

如果这样,汴京大学还收不到学生,那只能说明大宋人的智商堪忧。

如此堪忧的智商,无论如何是无法建成一个Gdp世界第一的国家的。

钟粟现在的短期目标是,经过1100年这一年的发展,借助夏秋之际高产作物丰收的事情,继续暴力推一把汴京大学。

到了1101年,汴京大学就可以完全成为大宋教育的标杆和典范。

做到这一步的确很难,但既然不愿意在大宋做一条咸鱼,钟粟就想挑战一下自己。

虽然说女真人打过来还有二十多年,但大宋如果能够提前有所准备,自然会好很多。

凭着几家书院,然后将大宋人软弱可欺破财消灾而且已经深入骨髓的理念改过来,实在太不容易了。

但这里的关键在于,大宋没有多少压倒性的胜利鼓舞起大家的勇气。

人心这种东西其实是很微妙的,只要有良好的契机,转化过来也不难。

赵佶不是天生的昏君,这一点钟粟更加肯定。

虽然他登基之后,便有了要和保守派死磕到底的想法。

但钟粟的干预还是改变了很多,他已经明白了,用改革派干掉保守派随意一时爽,但却和前面的好多任帝王没有太大的差别。

钟粟的想法和建议,让他意识到,也许自己可以比前面所有的帝王(太祖除外)都干得更好。

这个理想很是遥远,但赵佶已经看到了希望。

这个希望以前更多的是猜测,但有了这次观摩团对汴京大学的观摩,看到了观摩团最后的评语,他算是看到了一个明确的结论。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