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全面备考

钟粟布局的新车坊终于完成了,他毫不犹豫,立刻进行搬迁。

由于地方增大了不少,所以同时也增加了更多的设备,张木匠这些人也同时集中到了这里。

之前的麻将之类,制造的量已经过了粗放增长的时候,现在的订单量并不大,完全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目前的马车项目中。

张木匠也培养出来了更多的徒弟,也成为了目前木工中的中坚力量。

木构件的加工本来就比较慢,现在有了足够的人力,速度立刻有了大幅度的加快。

任何一个行业都一样,时间一到,所有人的资质和底细都会暴露出来。

悟性好的技术强的,自然走了高技术路线,至于那些表现平庸的,便安排他们干一些装配试马车的工作。

钟粟这次将车坊进行了功能区划分,总的来说分为四个功能区。

那就是木器区、铁器区、组装区、预留区。

预留区是留给炼铜的,只是现在胆水的量太小,所以只能先挂靠在铁器区。

如果有朝一日胆水的供应的确足够了,钟粟就会将这个分区发展起来。

就在钟粟还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时候,他几乎同时收到了两封信。

一封是张潜的,他已经将自己的湿法炼铜技术献给了大宋朝廷,当然,发明人里面还是加上了钟粟的名字。

钟粟哭笑不得,自己只是想获得一些胆水罢了,至于在大宋获得专利权什么的,他实在没有什么想法。

就算平时玩一点黑科技,无非就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然后用于书院的投入。

在钟粟看来,大宋的文化完全可以更加灿烂,只是烟花易冷,不少在民间潜水的高手,根本来不及崭露头角,就被贫困的生活压垮。

就像自己书院的一些学生,他们之前根本没有读书的指望,就算能够有读书的机会,却没办法去参加科考。

真正算起来,参加科考还是有一定的投入。

古代虽然有“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之”的说法,但事实却不是这样的。

闭门读书从来就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文化是需要不断交流的,否则很难出成果。

科举考试这种东西,更是一个技术活,如果窝在深山,也许可以读大量的书,如果要来参加科考考试,恐怕连规则都搞不清楚。

这样的人恐怕会跟社会脱节,就算能够考上,距离治国理政造福百姓,恐怕差距会很大。

像苏家兄弟这些人,为什么每到一处都能将一处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其实跟学问的关系没那么大。

最关键的是,他们懂得这个社会,懂得大宋人民需要什么,所以才会有合理的施政。

钟粟对稷下学宫的发展充满向往,不是因为他能培养出多少人才,而是对这个社会做出多少贡献,为这个社会营造了怎么样的氛围。

张潜好告诉的钟粟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大宋朝廷要推广湿法炼铜技术。

也就是说,全国各地会迎来一波铜矿开采和炼铜行业的大发展。

这样以来,钟粟担心的胆水供应不足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自己都是发明人之一了,享受一些红利根本不在话下。

至于大宋朝廷那几万贯的奖励,钟粟才不会在意。

第二封信是苏东坡的,他在惠州一切都不错,毕竟是之前呆过的老地方,老朋友也不少。

不过,虽然苏东坡没说什么,但从字里行间来看,一个六十岁的老人被一再发配,多少还是有一点落寞。

王弗在世的时候,那是他生命的依托,陪他走过了不少地方。

后来朝云来了,虽然只是一个小妾,却时刻能够触及苏东坡的灵魂深处。

不多到了现在,两个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都走了。

钟粟再次想到了苏东坡的那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东坡那时候不管是研究猪肉还是海鱼的做法,总是有朝云陪着。

有时候明明操作出现了槽点,但两人还是吃得不亦乐乎。

现在可好,自己一个是一个孤零零的老人,对很多事情已经提不起兴致。

自己的瑜伽术也荒废了好长时间,也只能在自己的辖区转转,偶尔写下一首小诗。

钟粟其实之前就隐隐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自己的书院是不是也可以办到长江以南的地方,登封模式是不是可以在南方进行复制?

现在就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的问题,如果选择去汴京,相对要好办一些,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都有。

如果去南方,面临的问题就会多一些。

不过这里却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惠州也曾叫祯州,才是真正湿法炼铜技术的起源地。

如果将最新版的炼铜技术带过去,是不是又可以发发一笔呢。

最主要的是,苏东坡不是就在惠州嘛,政策上也应该可以开个后门之类的。

再说,现在自己可是湿法炼铜技术的专利拥有者了,自己要搞一搞铜,不会有问题吧。

不过这个想法还不够成熟,钟粟还需要再想想。

现在还有一件事情,那再过一段时间,他要带着书院的学子去汴京参加省试了。

这几乎就是决定学子命运的考试,他这个山长如果在场,学子们的战力,说不定会爆表。

等到这一切结束,他就可以做出决定。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修养,学子们重新开始了冲刺,大家都明白接下来考试的重要性,没有人会马虎。

在这个问题上,钟粟也没有太好的办法,现在考试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经义。

考官出题的方式非常灵活,在大宋刚开始的时候,经义的考试内容往往比较典型。

但随着后来考试逐渐规范,学子们也有了应对之法,他们利用题海战术,将比较典型的讲义论点几乎都过了一遍。

朝廷很快发现了这个问题,逐渐又开始从偏门下手,到了北宋中后期,考题已经变得很难押得准。

杨时倒是这方面的高手,他对省试的考题有着多年的研究,钟粟只能把接下来的这段时间交给他。\0

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医学院的医药研究工作,虽然靠嗑药不可能有实质性的帮助,但多少会有一点辅助效果。

钟粟去黄神医那里转了一圈,发现他们的工作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进展。

钟粟知道,这东西主要作用其实就是心里暗示,至于药物的效果怎么样,反倒不是最重要的。

总之,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全面备考。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