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八章榴弹发射器

m249轻机箱内足足100发子弹,全部打光之后,狼牙特战队的兄弟们立即横身滚进战壕,甚至都来不及替换子弹,从背后取下满配的m79榴弹发射器,准备对鬼子进行下一轮进攻。

直到这个时候战壕内的鬼子,这才如梦方醒,赶紧端起机枪,调转枪口,对着这伙来路不明的敌人疯狂扫射。

鬼子的火力很猛,但王大顶和狼牙特战队的兄弟们也早有准备,二话不说,直接俯身在战壕当中。

因为身高的原因,鬼子的战壕建造的极矮,而机枪俯射角度有限,子弹根本就打不到他们。

王大顶顺着子弹的方向,估算了一下鬼子机枪手的大致位置,随即将m79榴弹发射器的枪口竖了起来。

“嗵……嗵……嗵……”三发榴弹打了出去。

王大顶的预判很准确,当这三把榴弹落下去的瞬间,耳边的枪声就不再向之前那样密集,鬼子的机枪一下子就哑了好几挺。

就在这个时候,炮团的预备役也赶了过来,他们陆续架起了整整20门迫击炮,朝着鬼子的有生力量开炮,俗话说乱拳打死老师傅,虽然这些预备役的炮击水平,与炮团的正式士兵没法比,但在鬼子如此密集的地带,就算闭着眼睛打一炮下去,也能炸死好几个。

而此时,鬼子的炮兵早就已经乱成了一锅粥,正所谓术业有专攻,他们的炮击或许很强,但是近战战斗力有限,更何况许多人睡得迷迷糊糊,再加上遭遇突袭,心里发慌,甚至一睁开眼的,连自己的枪都找不到了。

鬼子的这些炮兵们被吓得惊慌失措,抄着一口叽里呱啦的倭国语大喊大叫,一个一个像没头苍蝇一般,毫无组织纪律性,横冲直撞。

就在这个时候,王大顶飞身跃出战壕,手里握着已经装满子弹的m249轻机枪,对着鬼子就是一梭子子弹,甚至根本都不用瞄准,就将正在向他眉头眉毛跑过来的鬼子炮兵给打倒好几个。

王大顶再次填装弹夹,整个人如猛虎出山一般,一往无前的向鬼子冲了过去,而他手底下的狼牙特战队的兄弟们自发散开,护着王大顶的左右,一边向鬼子扫射,一边和王大顶一起,向炮兵阵地的中央地带猛冲,打算一鼓作气,拿下鬼子的炮兵阵地。

而随后赶来的炮兵预备役们也没有闲着,他们自发的分成三股,一部分直扑鬼子警卫部队的两处战壕;一部分在王大顶他们后面左右两翼散开,扩大打击面;还有最后一部分,扑向鬼子炮兵阵地的指挥部,本着擒贼先擒王的想法,打算将鬼子的大脑给端掉。

此时,鬼子的炮兵阵地上早已经乱成一团,身着屎黄色军装的鬼子,你穿着迷彩服的独立战士裹在一起,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混战。

因为三八大盖的子弹穿透力太强,鬼子生怕误伤到了自己人,所以在这踌战当中,大部分的鬼子兵根本都不敢开枪,只是抱着装了刺刀的步枪与狼牙特战队的兄弟们展开肉搏。

而王大顶他们确是毫无顾忌,能开枪就绝对不与鬼子拼刺刀,只有在实在来不及装子弹的情况下,才会与鬼子进行拼刺。

一时间,鬼子的炮兵阵地内到处都是m249轻机枪大大的射击声和重弹鬼子的惨叫声。

王大顶再一次将轻机枪中的子弹打光,m249轻机枪什么都好,就是装弹时间有点慢,足足有六秒钟的时间,要知道在战场上时间就是生命,这6秒钟,已经能干很多事情了。

眼看着一个鬼子军官,高举着指挥刀向他冲了过来,看他的架势,是想要将王大顶的一劈两半。

王大顶扣动扳机,“咔哒”一声,并没有子弹射出来。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急忙闪身避开,顺手从腿上快枪套里拔出手枪,在东洋刀从身侧劈下的瞬间,“砰砰砰”就是三枪,直接把鬼子军官的脑袋打成烂西瓜。

跟在他后面的狼牙特战队的兄弟立即上前一步,连续几个点射,打倒了跟着鬼子军官一起冲过来的三个鬼子,他走在王大顶的前面,为王大顶提供火力掩护,给王大顶留下充足的时间来更换子弹。

有了王大顶的前车之鉴,狼牙特战队的兄弟们,吃一堑,长一智,自发组队,互相掩护,连续攻击,在鬼子的炮兵阵地中,如鬼魅般穿行。

m249轻机枪设计的声音不断响起,如蝗虫过境一般,将每一个单杆挡在他们前进路上的鬼子全部杀死!

而炮团的预备役则动用了榴弹发射器,那些值班的鬼子军官眼看势头不对,在付出了数十人的代价之后,知道靠刺刀根本都拼不过独立旅手里面的枪,于是便带着残余的士兵退到战壕当中,试图依托战壕进行抵抗。

而且就在刚刚他已经向指挥部发了电报,援兵很快就会过来,到那个时候,能将面前的支,军一网打尽。

鬼子军官自以为做好了万全之策,但是他做梦都没有想到世上还有榴弹发射器这个东西。

随着带队的炮团预备役一声令下,一排榴弹就如同小鸟投林般飞入鬼子的战壕,直接把战壕炸成一片火海,烧的鬼子吱哇乱叫。

看到鬼子在战壕内乱跑,他紧接着又带着预备役的兄弟们,站在战壕边上,对着下面的鬼子,就是一顿扫射。

鬼子以为躲进了战壕,这些支,那军就拿他们没有办法,殊不知,他们这样的做法就是在自寻死路。

面对榴弹发射器这种蛮横不讲理的武器,这些鬼子越是聚堆,杀伤力就越大。

预备役的小队长丁俊杰留下一部分人清理残余的鬼子,带着剩下的人,冲入到鬼子炮兵阵地的最重要,前去支援仅仅只有二十个人的狼牙特战队。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