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六十章 大宋人也不难搞定

一个多月过去了,虽说大宋拒绝借狼给契丹,之前便已经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朝中其实除了钟粟之外,所有人心里多少有一些顾虑。

就连枢密院和兵部,都可以留意这宋辽汴京的军事调动之类。

但事实情况是,两国边境异常的平稳,就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任何事情一般。

其实,契丹的这次饥荒,虽然造成了一定范围的混乱,但契丹人对付内乱,远远要比大宋也野蛮很多。

对于大宋拒绝了契丹的借粮要求,一开始还有人惦记,对大宋心怀不满,但随着阻卜人和铁骊人的先后来进贡,天祚帝耶律延禧心里的阴霾一扫而空。

果然是没有穿红的,便有戴绿的。

萧德崇也觉得得到了一些安慰,他也是负责接待阻卜人和铁骊人的大臣之一。

钟粟却替这些阻卜人和铁骊人不值,果然都是一帮没脑子的家伙,如果大宋早早做好的准备,或者稍稍挑拨一下,契丹估计都没几年活头了,可这些阻卜和铁骊弱智,居然丝毫看不清形势,莫名其妙带着礼物来契丹。

如果不是地理上受限,钟粟甚至都有趁火打劫,然后设法嫁祸到西夏人的头上,但因为实在不顺道,距离最近的驭风者,也存在极大的不顺。

万一要顶风作案,弄不好就会暴露真实身份,为了那点破礼物,实在不值得冒险。

其实,在钟粟看来,还有两个最大的好消息。

第一个正是那种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的情况。

他可是清楚地记得,在原来的时间线上,这时候苏东坡正在海南岛获得大赦北归的途中,途中经过常州时病逝。

但目前来看,苏东坡除了显得苍老了一些,根本没有什么不妙的迹象。

而且这老家伙现在老是喜欢和李清照斗词。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苏东坡则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两人老是因为词的写作发生激烈的辩论。

没到此事,便会有一拨文学院的学生默默旁听。

这两人,苏东坡学际天人,虽然年龄大了,但记忆力丝毫没有衰退,各种五花八门的典故,有些生僻的典故,更是让学生们一时之间时候还得去查资料才能搞清楚。

而李清照气质绝佳,往往也会有自己的一番高论,当然也吸引了一大波粉丝。

学生们听这当世两大高人辩论诗词写作,比起听任何课程都有意思。

后来,支持苏东坡的学生和至此李清照的学生逐渐形成了两个阵营,他们居然开始定期开展活动,除了针对诗词进行辩论,也会在其他方面进行交流。

钟粟听说之后并没有在意,他明白,如果大家的步调过于一致,反而会出现甘于平庸的氛围,反之如果经常辩论交流,为了压倒对方,反倒会促使自己不断提高自己,这样便会形成一种良性竞争的现象,对文学院的发展还是很有利的。

钟粟看着被学子们包围的苏东坡,由衷地笑了。

他觉得,苏东坡之所以到现在还能活着,肯定不是历史上的记载有误,主要还是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同造成的。

原来历史线上的苏东坡,被一再贬谪,身心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即便再怎么乐观的人,遇到了这些切肤之痛,那也难免悲痛万分。

当时苏东坡终于得到了朝廷赦免的消息,在真州游金山龙游寺时写下了一首《自题金山画像》,其中一句为“身如不系之舟,心似已灰之木。”

这句话概括了苏东坡一身的辛苦遭逢,贫病交加之下,他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但此时便不一样了,苏东坡第一次到了惠州,便被钟粟设法给救了回来。

即便是在惠州,他后来的时间都是在洛夫书院当先生。

回到汴京大学之后,更是每天过着悠游自在的生活。

除了这件好事之外,另外一件事情,则关乎着大宋的国计民生。

由于各地的气候不太相同,几种高产作物一件相继成熟。

由于朝廷有命令,对高产作物大力提倡,所以各地报喜的奏本不断地送到了户部。

陕西路的奏报,引起了朝廷的强烈关注,也让钟粟有些唏嘘不已。

果然,这高产作物,还是和气候土质的关系很大。

陕西路居然种出了亩产四千多宋斤的马铃薯,这不但让朝廷震惊不已,钟粟也觉得成就感慢慢。

宋斤比后世的斤小一些,即便如此,按照后世的计量方式,也在亩产三千多斤。

最主要的是,这才是推广种植的第一茬而已,如果往后采取优胜略汰的方式,四千斤、五千斤,甚至六七千斤的马铃薯照样能种出来。

因为这个,朝廷甚至专门派出了户部的官员前往。

陕西路京兆府倒是坦白,知道朝廷会有这一手,干脆留下了几十亩的马铃薯,直到户部官员一道,才在他们的眼皮子底下当场开挖,结果居然是比当初奏报的产量还高了一些。

户部官员一刻不敢停留,飞马返回汴京,向赵佶禀报了这个惊人的结果。

钟粟此时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高产作物计划终于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从现在开始,大宋朝廷根本不需要刻意推广了,有如此高的产量,只有傻子才不会去种植。

当然,除了马铃薯之外,甘薯和玉米也在陆续丰收中。

有了这些好消息,赵佶更加坚信,如此下去,大宋很快便要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到时候别说解决吃饭的问题了,人口也会大量增加。

古代社会,人口基数大,也是一种优势,就算钟粟现在大力发展科技,但能改变的依然很有限。

与此同时,生猪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所需的食料也开始越来越多,而此时随着几种高产作物的丰收,饲料也逐渐开始供应到位。

随着好消息的不断传来,赵佶终于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他要在秋社之日祭社,同时要在太庙祭祀,将此事告诉列祖列宗。

这种随意改变朝廷规制的做法,本来对礼法的冲击是很大的,但没想到在垂拱殿宣布了这个消息后,居然没有任何一个大臣反对。

一切都已经在悄悄地改变,钟粟内心充满了欣慰,自己的努力终于有了效果。

看来,大宋人也不难搞定。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