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二章 高产作物推广(二)

“才两百多石,不多啊,有什么可担心的?”

看着一脸沮丧的陈旉,钟粟笑着说道。

“钟山长,差事办砸了就是办砸了,我陈旉无话可说。”

还认真起来了,钟粟有些不知道说什么好,大宋人都这么轴吗,反正自己见过不少。

“我还担心你剩下的太少呢,有着两百多石,正好合适。”

“钟山长此话何意,学生听不明白?”

陈旉眼前一亮,好像没有开玩笑的意思。

明明剩下了这么多,没有推广出去,还说担心剩下的太少,这又是什么逻辑?陈旉是真的不懂了。

“别忘了我是干什么的,除了尉迟酒楼和百日醉正店,汴京大学商业街还有不少卖吃食的店铺。

就这两百多石的马铃薯和甘薯,还真有些不够。

就这样吧,你差事办的不错,给你十天时间沐休吧,和你一起去的都一样。

这十天就别辛劳了,到账房那里支取些钱,看看汴京人民是怎么过日子的。

我们做这些,还不是为了大宋吗,我们自己也是大宋的子民,难道就不该好好享受一下人生?”

听着这话有点奇怪,不过陈旉知道,自己这山长说这种奇怪的话又不是一次两次了,见怪不怪。

“都去吧,不该去的地方别去,赌博之类的别参与,其余随意。”

钟粟说完,也不听他们回话,自顾自便走了。

陈旉当时准备回来的时候,其实已经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虽然自己用尽了浑身解数,但总是有不少农民油盐不进,让陈旉欲哭无泪。

回来的时候,他在想着证明向钟粟请罪,甚至想到了和大宋F4同样的办法,负荆请罪。

但转念想想严承旭的惨状,便立刻打消了这个念头。

其实在陈旉的心里,他觉得自己毕竟和大宋F4不一样,他可以将功折罪的。

可他没想到的是,钟粟居然说得轻描淡写。

剩下的两百多石,原来钟粟早就有了处理的办法,还让自己担心了一路。

但如果就此心安理得地享受钟粟给他的沐休,陈旉觉得还是太困难。

看着一起来的几个学生,一个个又黑又瘦,陈旉咆哮了一句:

“都还愣着干什么,山长不惩罚我等,那是宽厚为怀。

先别考虑沐休的事情了,把剩下的马铃薯和番薯清点清楚。”

陈旉说完,让人拿过一堆种子发放的账册,开始盘点。

其他几个学生看到,也不含糊,纷纷拿起了手头的差事。

账目得盘点清楚,剩下的种子得归拢到一处,至于钟粟怎么分配,就不是他们操心的事情了。

……

原野茫茫,一片广袤的土地边上,麻包摞得整整齐齐,里面全是运来的马铃薯和甘薯的种子。

“张县丞,是不是可以开始了?”

一个身穿号衣的衙役小声地问道。

被叫做张县丞的人点了点头。

他的前方,站满了黑压压的一群人,足足有百十号。

“都给我听着,看到了吧,这是分来的种子,虽然和麦粟不同,但吃了照样活人。

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那就是产量很高,一亩马铃薯抵得上五亩的麦粟。”

事实上,薯类的产量比起小麦水稻之类的农作物,远远超过了五倍,但张县丞明白一个道理。

说出了真相,这些农民未必会相信。

想来想去,如果说出一个自认为更加合理的数量级,反而容易取信于人。

其实在领取种子之前,这些农民已经获得了消息,都说马铃薯和甘薯产量很高。

但听到张县丞说出来的时候,大家还是一阵骚动。

“张县丞都说了,看来邸报上的说法应该没错——”

农民甲小声地说道。

“当然不会有错的,我还听说,东京城的酒楼,不少有钱人都爱吃这东西。

其实我还听说,这东西原来大宋没有,是一个姓钟的侯爷从西方一伙野人那里弄来的。”

自认为有几分见识的农民乙以很神秘的语气说了一句。

“还有这种事情吗?野人都是靠吃这个活着,那我们吃了这个,会不会……”

农民丙马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别乱说,当今陛下吃了这个都说好,那肯定不会有错的。

什么野人不野人的,那些野人不会种麦粟,野地里只有这个,他们想吃麦粟还吃不到的。”

农民乙小声地警告农民丙。

凑在一起的人一听,马上觉得心领神会,一副原来如此的样子。

“你们是不知道,大宋每年都会饿死不少人。

就着这个原因,这位钟侯爷才禀报当今陛下,然后用战船从野人那里抢回了不少种子。

当时也不确定到底抢回来的有没有问题,先悄悄地种了一些,后来觉得能吃,才把种子发给大家,说起来,钟侯爷是个好人啊。”

农民乙觉得大家相信他的话,便在风闻的基础上加上了自己的一些脑补。

张县丞还在说着马铃薯和甘薯的事情,下面的人继续小声地议论着。

“都别吵了,我说的这些,大家都要记住了。

等到种子分到手,还会有专门的农匠来教大家怎么种。

记清楚了,谁如果敢把种子带回去吃了,我张某人一定打断他的狗腿,听清楚了吗?”

张县丞恶狠狠地说着,下面的人稀稀拉拉地呼应着。

吃掉种子的事情,往往是极度被人鄙视的,但饿极了的人去不会想这些。

说完了要求,下面站着的人便排成了小队,开始陆续分种子。

其实每家分到的并不多,一家也就半麻包的样子。

家里有壮劳力的,直接肩扛上就走了,有些则推着鸡公车,晃晃悠悠地回家。

看起来一大堆,很快便被分了个一干二净。

虽然不多,可按照传闻的说法和《汴京头条》的介绍,这东西实在太神奇了,本来不相信的人,也渐渐打消了怀疑。

反正一家也种不了太多,试试也没什么。

如果真能像张县丞说的那样,一亩马铃薯抵得上五亩的麦粟,那看就赚大了。

马铃薯甘薯本来就是耐旱作物,种植起来没有高的技术含量,但为了极可能在推广的第一年就出彩,陈旉在到处推广的时候,顺带还培养了一批的土专家。

这些土专家,其实都是当地的一些种植能手,他们要再随后的时间里,指导本地区的人来种植。

至于玉米,种植的难度则稍稍大了一些,陈旉干脆写成了册子,让各地蒙馆的先生帮忙。

种植,第一茬的推广,该做的工作都做了,只能说,如果老天稍稍来几场像样的雨,那就一定能够获得大丰收。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