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九章 铜工艺

钟粟明白,除了开办书院这样的公益事业,大宋朝廷不可能拿钱支持他干别的事情。

在铜厂的开办上,他当初就跟张潜说过,要和大宋朝廷二八分成,现在终于可以实施了。

当第一批铜出来的时候,他要请求大宋朝廷和他二八分成,收益的八成自然是朝廷的,但那两成自然要用于开办书院。

听起来和大宋朝廷讨价还价有些搞笑,但这个事情还真成了。

宋哲宗还是很痛快的,居然没有继续砍价,提出一九分成这样的要求,倒是出乎了钟粟的意料。

这个分成还是有一些区别的,利润分成是一回事,商品分成又是一回事。

如果是一般的商品,自然要选择分钱合算,可这是铜啊,铜本身就是钱,甚至比钱还要值钱。

这个道理也很简单,历朝历代在铜钱铸造上都动了不少心思,因为这里面有个问题。

铸造一贯铜钱,往往需要付出差不多两贯钱的成本,这样的情况,很快被在民间的高手发现了。

他们动了心思,将铜钱直接熔炼为铜,这样一来,反而可以用钱来赚钱。

这样干的人多了,市场供需就出问题了,造成的结果就是朝廷不得不继续加量发行铜钱来解决,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大量的铜钱开始泥牛入海,钱慌则不断开始扩大。

这种事情朝廷极为忌惮,但偏偏就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抓一批杀一批,很快会有另一批铤而走险。

到了后来,不但自己治下的老百姓会这么干,周边的国家都盯上了这个暴利生意。

这些二鬼子千辛万苦,骗取大宋老百姓手中的铜钱,然后运回自己的国家。

朝廷注意到这个情况后,又开始限制铜钱出口,比如对边地百姓的交易,为了限制铜钱外流,给他们的货币便以布帛之类的等价物充当,原始社会以物易物的优良传统得以继续发扬。

当然朝廷还会实施另一项政策,那就是不再使用纯铜铸造钱币,而是掺入其他金属,尽可能降低铜的纯度,让熔炼铜钱变得无利可图。

这样一来,历史上就出现了青铜、黄铜、白铜等铸造的铜钱。

确切地说,黄铜钱一般使用铜锌合金铸造的,青铜钱则是用铜锡合金铸造,白铜钱则用铜镍合金铸造等等。

本来解决铜钱流失,市场稳定,不是个太困难的问题,但当时的官员就是搞不懂,最后只能选择了简单粗暴的法子。

他们始终不明白,这里面的核心其实是维持货币的币值,本来是一件好事情,当因为愚昧无知,为了维持稳定,他们还要人为打压币值。\0

相对而言,大宋王朝还是比较聪明,居然发明了纸币。本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解决手段,但始终没有发展起来就被扼杀。

不过,发行纸币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毕竟纸币优缺点都存在。

正常情况下,纸币基本可以代替贵金属货币,但如果发生了特殊情况,比如经济危机、战争,纸币立刻会丧失货币功能,甚至还不如纸。

钟粟虽然明白货币发行的原理,但他还不至于异想天开到对大宋进行货币改革,这项工作真正说起来,恐怕比王安石变法的成功率还要低很多,其实根本就不可能实现。

既然如此,那就老老实实为大宋朝廷提供铜吧,尽量弥补大宋的钱荒问题再说。

钟粟非常清楚,自己为大宋炼出的铜,几乎都是要进入铸币厂的。

自己截留下来的这部分,他早就想好了,后世的铜工艺品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何况岭南一带还有不少锡器匠人。

从加工难度上说,锡的熔点低,加工起来容易许多,但只要加上了自己的知识储备,铜还是可以加工的。

这里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铜比铜钱值钱,如果加工成铜工艺品,那价值更是会大大增加。

钟粟的计划是,大宋人不是崇尚读书吗,那就干脆向文化靠拢,向知识阶层靠拢。

复杂产品暂时先不考虑,铜镇尺总能加工吧,异形的也不考虑,先加工成铜条,然后精心打磨一番,最后在上面镌刻上苏东坡这些名人的书法作品,价值自己还可以继续增加。

这样的产品,对于不差钱又有炫富需求的高端人士来说,简直就是居家、旅行、装x的不二选择。

先从简单的入手,以后再慢慢往铜笔洗、铜笔架等方向发展。

等文化类产品开发到了一定程度,然后再选择一个方向,继续拓展铜制品的魅力,照这样的思路搞下去,不赚死这些有钱人的钱才怪。

****************

第一批铜终于出来了,钟粟看着这些铜臭味十足的铜锭子,几乎都要飘了。

“钟使,这湿法炼铜得到的铜粉纯度就是高,熔炼都方便了很多,照这样下去,比原来的炼铜方法提高七八倍还真不是问题。”

孙大匠眉飞色舞地说道,他现在已经彻底无语,方法简便、出铜率高、纯度也高,想挑出毛病都难。

如果非要挑点毛病,那就是湿法炼铜只能是胆水法,其他铜矿还得用别的方法。

钟粟其实也心里有数,惠州这片铜矿,按照后世的标准来看,探明量数据并不好看。

不过按照大宋目前的情况,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押运铜锭有专业的重装骑兵,因为看似是一块块的铜锭,但含金量比铜钱还高,根本马虎大意不可。

前来交接的官员也是慎之又慎,将采铜的数据一遍遍地核实。

钟粟有些暗自发笑,想核实就尽管核实吧,小爷我如果真想在这里造假,凭你那点本事,连个鸟毛都看不出来。

经过一番严格的核算盘查,总算是核准通过。

这些人也是一语不发,押解这铜锭就出发了,铁娃好奇地问了一句他们的去向,换了的只有冷漠的眼神。

就连孙大匠也恨恨地瞪了铁娃一眼,想干嘛,这是大宋的绝密之事知道不,不该问的一句都别问。

铁娃看到因为自己一问引来的万道杀气,连忙吐了吐舌头,果断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

剩下的部分自然是书院的开办基金,钟粟觉得,还是得用原来的老办法。

先简单制作一批铜工艺品,然后再来一场铜工艺拍卖会,探探惠州土豪的底再说。

虽然跟汴京不能比,但惠州好歹也是州府级别的,登封当时搞国画石拍卖会,都能吸引来汴京的人,何况这地方接近海上丝绸之路的口岸,只要前期宣传到位,应该不是问题。

一个铜工艺设计制作攻关小组很快成立,孙大匠主要负责铜锭的切割和再熔炼,苏东坡设法挖来的几名锡匠暂时客串铜匠,铜工艺品的美学设计部分自然是苏东坡负责。

既然是第一批,不要求速度有多快,主要还是摸索适应。

这几天翻到了风中问尘的《大周天》,本来是被这名字吸引了,觉得是个新人的作品,没想到后来才知道,资格居然比文佬还要老,文笔不错,很会讲故事。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