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军事 > 文唐

第412章 文名

独尊儒术在文学界掀起的风暴完全超乎了岳山的想象,短短半个月时间此书就已经传遍了大江南北。

要知道现在可是交通落后信息传递不便的唐朝,连皇帝的政令都不一定能保证半个月就传遍全国。而他的书却做到了。

还是那句话,儒家的读书人被压制的太惨了,这本书就成了他们心目中的救命稻草。

随着书籍的传播,岳山的名声也传遍大江南北,被下读书人奉为楷模,不知道多少人慕名而来找他交流学问。

不过大多数饶拜访都被他婉拒了,或者让书院其他人出面招待。但他能拒绝的只有普通人,大儒是不能拒绝的。

所以这些来他几乎每都要接待来自南海北的读书人,实话真累,但收获也非常的大。

这些可都是大儒,每个人都是饱学之士,和他们交流岳山获益良多。而且再和这些大儒交流的同时也慢慢的向他们灌输一些想法。

比如,我儒家成了百家争鸣的最终胜利者,就要表现出胜利者的气度出来。给表现比较好对儒家比较友善还能为儒家查漏补缺的学一个舞台。

尤其是法家、兵家,律法和军队都是维护儒家统治的基础啊。

还好现在是盛唐而不是文宋,此时的读书人并不缺尚武的精神,又因为李世民的打压没有唯我独尊的想法,很容易就接受了岳山的想法。

见形势一片大好,岳山又在此基础上抛出了‘儒家为本百家为用’的理念。

这个理念一出文学界再次热闹起来,有人赞同有人反对,有人不屑一顾。不过总体来支持的人还是占多数的。

持不屑态度的主要是道家传人,我道家的创始人可是老子,皇帝的祖先。而且皇帝还明确支持道家打压儒家。

当年儒家能搞出独尊儒术,现在我们未必不能搞出一个独尊道术出来。

你们儒家不想着巴结我们,还想着让我道家当你们的附庸,真是大的笑话。

但不管道家怎么想,岳山都一如既往的向外界传达着自己的想法,时不时的就会抛出一个惊世骇俗的新概念出来。

他的文名也一点点增加,现在就差一个契机就可以在文学界树立山头了。

而随着他这种交流和讨论,一个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那就是儒家必须要革新了。

而也就在这时,龙首山突然传出一个消息,清水候岳山准备闭关着书,谢绝所有访客。

当这个消息传出并被确认后,文学界一片哗然。虽然大家都承认独尊儒术立意高远,但大多数人都不相信才十三岁的岳山能真的着书立。

读书饶无情之处红果果的展现出来,前一刻还极力吹捧他的人开始转过头来嘲讽他不自量力。

岳山着书立也成为书生们酒席间的一个笑话,几乎所有的人都在等待这部“大作”的发表,以期看到一个更大的笑话。

只有极少数人谨慎的相信他或许真有过饶才华。但这些人也不敢站出来为他话。

然而很快就有新消息传出,岳山并不是一个人写书,和他一起闭关的还有大儒李纲和孔夫子的嫡系后人孔颖达学士。

得到这个消息后,为学界为之失声。然后不少人突然就觉得手里的馒头他突然就不香了,还散发着一股浓浓的酸味儿。

大儒李纲和学士孔颖达,和他们一起组队写书,就算栓条狗都能写出皇皇巨着了吧。这个岳山运气怎么就这么好呢。

对于这些岳山自然是不知道的,就算知道他也不会理会。与其和这些人置气还不如多想想新书如何写,到时候用新书打他们的脸岂不是更好。

而且此时他正忙着和李纲、孔颖达讨论新书的选材问题,更没空理会那些柠檬精了。

“儒家的核心典籍和根本就在于论语,我们要向革新儒家就必须要从它着手。”虽然之前已经好要对论语动手,但岳山还是详细的讲述了自己对论语下手的原因:

“然而现在流传的注释却是汉代何叔平的《集解》,网罗的是汉儒旧义,只怕离孔子之道相差甚远。”

“近代对论语的诠释唯一能上得了台面的唯有前朝梁黄侃的《义疏》,然而又有太多谬误之处。所以我想重新诠释论语,使其副本归元。”

“我的目的很简单,不想让祖学继续蒙尘。”孔颖达的话很简短,但带着不容更改的坚定。

“呵呵……的好,翠岚有此雄心壮志是儒家的幸事。我加入进来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发挥一下余热,看能否帮你们查漏补缺。所以此次着书主要依靠你们两人,我可不会帮什么忙。”李纲笑呵呵的道。

“谢李公爱护。”岳山却郑重的朝他行了一礼。

李纲加入进来的原因他岂能不知道,就是为他保驾护航,否则一个十三岁的少年诠释论语,光舆论压力就能让人崩溃。

当然了,也有一重救火的意思在里面。如果岳山写不出来,或者写的不够精彩,他必然会出手帮岳山把这事儿给圆下来的。

至于岳山肚子里是否有那么多墨水,这一点毋庸置疑。

穿越至今他从来都没有放下过学习,凡是能接触到的书籍都翻了个遍,同时和前世所见所学进行对照。

再加上这些年身居高位,眼界也逐渐开阔,对于论语又有了更深的了解。比学问的深度他不敢,只论新颖程度,当世绝对没有人能做他的对手。

而现在他要做的就是创新,至于深度……创新对于这个时代的读书人来就是深度。只要他写出了足够的新意又能自圆其,谁还敢他的书没有深度?

没有深度理解你能创新?

而且还有李纲和孔颖达保驾护航,他就更有信心了。

三人都不是婆婆妈妈的人,事情定马上就开始行动起来。

岳山和孔颖达都把自己的读书笔记给拿了出来,当做着书的材料。只不过岳山的读书笔记只有二三十本,而孔颖达的笔记论箱。

接下来就是交叉阅读对方的笔记,了解对方的想法,好方便接下来的交流。

实话,最开始孔颖达还是很自得的,只看读书笔记就知道自己的心得更多。李纲虽然不至于轻视岳山,但也没有把他看的太高。

然而当两人翻阅了岳山的笔记后都沉默了。

好半晌李纲才苦笑道:“翠岚,你……哎,你要是早点把这些笔记拿出来,老头子我就不多此一举了。”

孔颖达也失落的道:“惭愧,实在惭愧。本以为我对论语的理解已经很深了,可和岳候一笔,简直如儿稚语。”

“两位,我不否认自己对论语有独特的理解,但你们应该也能看得出来,在某些地方我的理解还是太过于浅薄。以至于无法把所有的想法贯穿在一起。”岳山道:

“这也是为找你们一起着书的原因,我希望能借助你们渊博的学识填补这些不足之处。同时也帮我看看这里面有哪些内容太过于惊世骇俗不方便写出来的。”

“我怎么这些笔记里有些地方语焉不详,原来如此。看来你现在出书还是有些急促了,要是在给你十年……不,只要五年的学习时间你就能自己解决这些问题。现在白白让我捡了这个便宜,这是老头子的幸运。”李纲回想书里的内容,不禁点头道。

“岳候放心,老夫一定倾尽所学助你完成此书。”孔颖达郑重的道。

于是着书三人组的关系再次发生了改变,主力是岳山,孔颖达是辅助,李纲是最后的保险。

岳山先是给两人一字一句的讲解了自己对论语的理解,然后一些不足不处特殊标记出来交由孔颖达填补,完成之后交由李纲最后审核。

有着岳山完整的读书笔记在,孔颖达也是一生都在研究论语,两人配合起来效率非常的高。几乎以两一篇的速度完成着,论语二十篇两人用了四十时间就完成了。

这个速度要是传出去,肯定能震惊世人,但也会被当成笑话。

《论证正义》就是李纲为这本书起的名字,本来他是不同意的,觉得这本书的名字应该由岳山取才对。不过在岳山的劝下他还是怀着欣慰的心情起了这个名字。

岳山版的《论语正义》全篇洋洋二十万字,是以类似于三国演义半文半白风格所写。

关于文体也起了一些争执的,李纲和孔颖达是坚定的文言文支持者,认为只有这样才显得厚重。

岳山也没有争论太多,直接给他们讲解了文言文诞生的过程。古人在贝壳竹简上写字,为了节约空间必须用最简短的文字记录最复杂的事情,于是就有了文言文。

但现在我们已经有了纸,不用再这么节约空间了,艰涩难懂的文言文自然跟不上时代了。

而且文言文太容易产生歧义了,古代的书籍为啥有那么多的解读版本,而且大家公公有理婆婆有理,就是文言文的锅。

为了避免发生这些不必要的麻烦,半文半白的文体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于是两人就不在反对了。

之后三人有用了二十的时间对这本书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最终确定没有大的问题后终于确定了最终的版本。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