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军事 > 千秋谋士

第二百三十八章 一笔一式

将翻车存在的问题张如一一标记,并明了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方法,随后便民人送到工匠处,叫他们赶工。

这一日下朝后张如回府后换下朝服便出府去了街上,找了几处古物店打探香木与苏记的事情。不过却没有打听出什么,知道香木的不少,但苏记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有几个知道的所与卫朗一致。

便要离开之时店里角落中悬挂的一幅字引起了他的注意。这幅字不是用陇国篆字所书,而是夏国繁字。

一共十四个字,却道尽了人情世故。

阅尽人情知纸厚,踏穿世路知山平。

落款之人姓江名明,看日期应是二十年前所书。

而吸引张如的不是字中意思,而是这字本身。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撇,如陆断犀象;折,如百钧弩发。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雷奔。

结构圆奋如篆法,飘风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

一笔一式气吞山河,似要翻阅高山却被大河阻拦,一时不能进。

张如猜测这位名叫江明的作者写这幅字的时候心里应该有一丝丝的无奈,如若不然也不会写出这种感觉来。

暗道一声:此人不凡啊!

“掌柜,这幅字的作者为何从未听过?”张如看着字对掌柜道

听到张如声音,掌柜立刻过来,笑道:“客官好眼光啊!这幅字是是我从外面收来的,挂在店里已经有七八年了。这幅字笔法精妙,一笔一划如猛浪若奔。只可惜是用夏文写的,若是我大陇文字没有这个数是不会卖的。”

着掌柜抬手展开手掌,向张如示意价钱,他这个意思便是五百两。五百两不是一个数字,古物行有句话: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掌柜继续道:“客官要是真喜欢,五十两拿走!”

张如点头,这字莫五百两就是七八百也值。笑道:“可以!不过这个裙是没听过,掌柜可知道这个江明是何人吗?若是连作者都不知道这买回去朋友来看,问起我却不知,如此这面子上就过不去了。”

“明白,明白。”罢,又道:“客官有所不知,这位江明虽不是什么大家,也不是什么高官,但极有才学。听是夏国人,一心要为国效力,但是其家贫寒没有银钱送与给家,官家便不举荐他。其双亲去后便又去了楚国,欲在楚国成就一番事业,可楚国也没有用他,据在楚国待了几年又到了我们大陇,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卖我字的人这幅字是从楚国来的,想来此人应该还在楚国,至于生死就不得而知了。”

“这些事情你也是听的罢!”张如笑道

掌柜也是一笑,干他们这行肯定要怎么好怎么了:“客官的不错,这些事情是卖我字的人的。与客官一样,我们这一行肯定要对一件东西了解清楚,不然不好卖呀!”

张如点头,表示理解,又道:“掌柜的,这样,你这幅字我买了,并且在加二十两不过你得告诉我这幅字你是从什么地方,什么人手里收来的,可否?”

掌柜大喜:“一看客官就是懂字之人,也罢!我便告诉客官。这幅字是我从城外石崖乡收来的,是一个少年,大概十五六的年纪,现在估计得有二十三四了。”

“石崖乡。”张如轻道

“对,就是石崖乡。”

这个好找,但是那个少年就不好找了,七八年前十五六岁现在得二十三四了,一乡二十三四的少年也不少,还有可能已经被征入伍了。

“掌柜的,在没有其他了吗?”

时间长了,掌柜也有些模糊,想了一阵道:“对了,那个少年一只脚应该是不好,走路有些不灵便。”

一听这话张如微微安心,若这少年脚真有问题你入伍是不可能的,如此便也好找。

掌柜完,张如笑道:“好,掌柜的,将字拿下装起来。”着便拿出银子,掌柜接过乐开了花:“好嘞!”

随即张如拿着字回了府中,到书房后将字挂于左侧,越看越是喜欢。尤其是作者写字之时的心境,让张如很是好奇这个江明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

这一日张如与几个下人便装出城,所行方向不是别处正是那掌柜的石崖乡。这个石崖乡距上进五十余里,起初道路平缓,走着走着便开始有些难校

一来是因为下雨的缘故,二来是这里的路整体呈上,与山路相差无几。

张如的乌龙驹自是如履平地,但两个下人所骑的马不是军马,走起来很是吃力。

“相爷!前面一个平坡,到那么我们歇一歇吧!这马实在是吃不消了。”一下壤

罢!张如道:“行,便在哪里歇一歇。不过你们不能叫相爷。”

两人会意,互相一看,笑道:“公子!”

“哎!这就对了。”

到了平坡三人下马休息,主要还是让马休息休息。这里地势较高,张如站在边上看着远处,只见远处皆绿油油的麦地,因为刚刚下过雨,微风吹过夹杂着一点泥土的味道。

路旁的草也已经长出,更有无名野花盛开两旁。

今年春雨比往年多,也下的及时,预计今年的收成要比去年好一点。

休息一阵后张如与两个下人上马继续向前走去,过了这个不高也不低的山坡在向下走过七八里便是石崖乡了。

路上遇到一个下地除草的老伯,张如下马去问:“老伯,这里离石崖乡还有多远?”

老伯回头一指,道:“看见前面那颗大槐树了吗?”

张如点头:“看到了。”

“你们看着那颗大槐树一直走就到了。”

“谢谢老伯了。”

“不客气!”

“老伯,你可知道这石崖乡有没有一位腿脚不好,二十三四的人?”

老伯一想,摇了摇头:“不知道,没听过。”

一点头,张如再次感谢,便与两个下人向大槐树走去。

(本章完)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