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一章 当世大儒

“这黄轩,受荀令君保荐入朝面圣,又得到曹操委以重任,不会已经成了曹操的人吧?若是他把那日在甄逸院中发生的事,转告曹操,曹操未必不能从中觅出一些破绽?”

王子服谨慎提了一句,却让董承瞬间脸色大变。

“黄轩此子……到底知道了多少咱们所密谋一事?”董承四处扫了几眼后,声音地城的询问道。

“董骠骑放心,当日我等只是说的含糊其辞,并没有明言细节,而且……上蔡令甄逸有一颗为国尽忠之心,有他压着这小子,应该不敢肆意妄为。”吴子兰自信的道。

“知人知面不知心,以他在朝堂上的胆大妄为,你觉得他会对甄逸言听计从?”董承神色不善的摇了摇头。

事关重大,一旦泄露,那可是抄家灭门的大罪。

“董骠骑,量这黄轩也只是一个黄毛小儿,咱们大可招揽一二,此人有了在汝南便宜行事的权力,若能吸纳过来,能给咱们谋划的大事,带来极大助力,不如请董骠骑约他见上一面……也可探明他的内心?”

对于一旁王子服的提议,董承倒是并没有直接表态,想了一会后,他才小心翼翼的道:“一切,都等晚上,本官密见陛下之后,再做打算。”

……

出了皇宫,黄轩正要尽快返回别院,今日黄轩在金殿上的表现,过于顺利,使得他有些心中不安,不过前脚刚刚踏出皇宫大门,就被早已等候在一旁的大司农郑玄,给一把拽住了。

郑玄,字康城,北海郡人氏。

这位可是当世大儒,一等一的经学大师。

此人曾随汉末着名的经学家马融学习古文经,后来外出游学十多年,把握经书的源流,辨析学术,考溯源流,花费了很多精力整理篇章,条贯篇目,确定编排。

为此,他搜求各家学说,仔细考订异同,进行归纳和判断,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注疏有《毛诗》、《周易》、《论语》等儒学经典,家藏经籍逾万卷,多以儒家经籍为主。《后汉书郑玄传》称其“所好群书,率皆腐敝”。

郑玄囊括大典,综合百家,遍注群经,将今、古文界限打破,达到了经学的融合与统一。郑玄所注经书,代表了汉代学术的最高成就,被称为“郑学”,对后世经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尤其这几年,蔡邕、卢植相继去世,郑玄已成了当世最具声望的大儒。

对于郑玄来说,他年过七旬,这次受朝廷征兆入侍,并非心愿所在。

在这之前,他也曾多次婉拒过朝廷的任命,可惜曹操需要有大儒支撑起许都朝廷的名望,多次征兆郑玄入士,迫于无奈,郑玄也只能前来做了这个大司农。

他本打算走一走过场,等过些日子,便以年事已高为由,辞官回乡养老。

然而今日在金殿之上,居然听闻会稽那边出现了一年三熟的谷物,顿时心中为之所动。

当世大儒,心系天下,而对于当前来说,最重要的无非就是能吃饱活命的粮食而已。

所以顾不上年迈力衰,郑玄在皇城外等了许久,才等到姗姗来迟的黄轩,自然,也不可能任由他轻易离开了。

司农领天下钱谷,以供国之常用。

大司农下辖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五令丞,分别负责掌理粮食库藏,物资供应,物价调节,国库出纳,皇帝亲耕田等事务。

西汉时,大司农每年可从百姓赋敛中得钱四十余万万钱。凡百官俸禄﹑军费和工程造作等用度﹐都由它支付。不过曹操入主许都后,压缩了大司农部分权力,财政收支划归尚书台的度支。

可再怎么压缩,这都是一个非常有油水肥差,只是……郑玄的住处,却要比黄轩所居小院还要简陋,如果不是看到那案几上堆放着的一大堆书简,有些目瞪口呆的黄轩,还真要把这处院落,当成是普通百姓之家了。

这一幕,也是让黄轩对这位白须白发,年事已高的老人家,肃然起敬。

“黄大人……请上座!”

郑玄屋内并没有什么家具,平时也只有一个老仆服侍,将黄轩引入室内,对着案几位置一指,算是他该有的最崇高的待客之道了。

“请郑公上座,在下一介小儿,岂能子啊郑公当前上座。”

黄轩亲自扶着这位年高德勋的老人家,等他入座后,才恭敬的立在一旁,等待他的问询。

“孺子,可教。”

“我大汉……正因为有黄大人这样的为民之官,才有希望让天下万民……从此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

郑玄点点头说了一句,黄轩一时不明白他的深意,只能继续躬身站在一边。

“黄大人虽然年幼,可却是人中龙凤,应能想到老夫今日把你请到寒舍的缘由吧。”郑玄抚须打量着眼前黄轩,越看越觉着满意。

“郑公身为大司农,应当是想向在下询问,那一年三熟的谷物一事吧。”

黄轩心中一动,郑玄请他来家中,肯定不是为了闲聊。

他知道郑玄一心为公,又坐在大司农位置上,对粮食的想法,肯定要比曹操刘备之类更重,所以一听郑玄问起,便上前回答。

“呵呵……倒也并非仅仅为了那谷物,老夫……其实更看重黄大人父子,那颗赤子之心啊。”

郑玄微微一叹,讲起了这些年间百姓因为战乱而饿死荒野的事,然后又对朝廷此时只顾豪门大族、不问普通百姓疾苦的做法,十分不满,方才他听到黄轩父子,亲自打造什么试验田,知道他们才是真正心怀天下的贤者,因而才发出此言。

这是一个“君子远庖厨”的时代。

士人心中,都觉得身为君子,应当胸怀大志,远离庶务,只有那些平凡俗人才会热衷田亩之事。

然而黄轩父子,一个是一县之令,另一个更是文武全才的将相之才,居然不耻去倒腾什么“试验田”?琢磨什么“一年三熟”的谷物?

这在一般士人心中,简直是不可想象之事。

大丈夫,不是应该逐鹿天下,扬名立万,为名臣猛将,流传千古吗?

在郑玄心目中,曹操,袁绍,吕布,袁术之辈,为了一己之私,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而将天下带入战乱四起的境地,这一类人,犹如虎豹豺狼,不足与同立朝堂之上。

这也是他宁愿在乡野教学,也不愿出仕为官的一个缘由。

可没想到,今日居然在朝堂之上,听了黄轩一番话,才知道江东会稽,那等偏远之地,还有黄轩父子这般的人物……即刻就让这位名震天下的大儒,起了爱才之心……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