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代言情 > 农门锦绣

第312章 大生意

傅子蘅宠溺的揉了揉她的脑袋,笑道:“傻瓜!”他那时候给她讲林州城的厉害关系,是因为担心自己不在家里,怕她的染技太过出色,引人觊觎。担心有人用龌蹉污秽的手段对付她。虽然知道她聪慧能干,他还是不愿让她一个人面对那些未知的危险。但现在不一样了,他已经回来了。如果他在她身边,她还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还要畏畏缩缩、躲躲藏藏的,那他还算什么男人。见他那副你想做什么尽管做,就算把天捅个窟窿也帮她顶着的样子。夏箐箐忍不酌笑。这个臭屁又傲娇的家伙!但不得不说,他这个样子真是又帅气又可爱。她的心,被一种从未有过的激荡与幸福感填满。不过她不要做躲在他身后的娇花,她要与他并肩站着,站在一起共同面对风雨,共同成长成参天大树……五月初的时候,在山里干活的村民陆续开始辞工,回家收整田地,准备插秧。夏箐箐育的秧苗虽然晚,但因为时不时浇灌灵泉的关系,秧田里的秧苗株株都长得很壮实。但到底育苗育得晚,夏箐箐又怕长得太快太过妖孽,往秧田里浇灌的灵泉都是加了好多水稀释过的。比村里别的农家的秧苗要晚个一星期左右才能插种。这个时间差夏箐箐也没有当回事,便安排了家里的长工先去槐树村插秧。现在家里除了余大王四康成三位长工之外,又陆续买了一些下人。挑的都是适合干农活的壮年。这次都是傅子蘅做主,全签的身契。夏箐箐虽然还不太习惯像买牲口一样买人。但她也知道,傅子蘅说的有道理。家里的下人多了,心思也就多了。为了更简便高效的管理,握着卖身契也不失为一个法子。这期间,夏箐箐和傅子蘅到底还是暂时的搬离了村里的小院。不过他们也没有和陶氏们一起住到布庄后面的小院去,而是单独又买了一个更大的铺子。两人住在后面的小院里,傅子蘅忙的时候,夏箐箐就自己安排事情,有时候进空间里去修炼念力,有时候去地里看果苗菜蔬,或者安排养殖鸡鸭鹅的事情。猪暂时是没法养的,因为猪得用猪圈。不过鸡鸭鹅都养了不少,但养的时间短,家里吃的鸡蛋、鸭蛋主要还得靠买。傅子蘅得闲了的时候,就带着她和衅一起上山去辨认植物。说是带她辨认植物,但在夏箐箐看来,更像是带着她游山玩水。他带她去的地方,必然是一个风景优美,地形平缓好走的地方,而且没走几步就停下来休息,不是喂她喝水,就是喂她吃果子、小零嘴。虽然因为地里的桑葚和樱桃都成熟了,家里吃的桑葚和樱桃都是她从空间里替换出来的,灵气满满的果子。但是走几步就吃,走几步就吃,她就是猪也经不住这样投喂啊!可她不吃,他就吃她……至于她要寻的薯莨和崧蓝嘛,反正没有见到。反倒是肚子大了好大一圈。没有找到她要的染料,还要被欺负,后面他再框她上山,她便不去了。她不去,傅子蘅便坐在家里,陪她一起看书、画画、研究吃食、研究染技……日子过得恬静而美好。……田里的秧苗可以插种了,最高兴的要属王村长的婆娘王陈氏。那日她和王村长打了一架之后,后来那几十份契书到底没有用上,倒不是她想通了,而是因为她后来去槐树村打听了一下。听说霍家卖田地时,把田里育的秧苗一并贱卖了的时候,陈氏心里嫉妒得不行。这么好的田地,地里还种了庄家,卖的又便宜,可她家却一亩都买不上,可那个外来户却足足买了几十亩。陈氏越发埋怨王村长的同时,也觉得夏箐箐太小气了。都是乡里乡亲的邻居,不过是找她要几根树苗而已,竟然那么小气,当着那么多人的面不给她脸。还有,她家老头子当村长,平日里帮着她家丈量土地什么的,帮了多少忙?跑了多少腿?一点礼节都不懂,竟也不知道到她家来送送礼。陈氏越想,越觉得她的秧苗才卖十五文一斤太便宜了。对待这种为富不仁的人,卖多少都是应该。看着夏箐箐和傅子蘅带着工人去了槐树村插秧,陈氏瘪瘪嘴,也跟了过去。傅子蘅在外人面前,浑身上下都散发出一种生人勿近的气质。陈氏有点怕他,她跟在后头,悄悄伸手扯了扯夏箐箐的衣袖。夏箐箐看着自己鹅黄色的衣服上,一下子多了几个黑黑的印子,再加上扯她这人是陈氏,她的心情就有些不美妙了。陈氏完全没有注意到自己弄脏了她的衣服,对她招手道:“傅娘子,你过来一下。”“什么事?”傅子蘅不悦的瞥了她一眼。这妇人真是好没眼色!竟然来打扰他们夫妻踏青。对的,在傅子蘅看来,今天的插秧活动,只是他陪夏箐箐来散步而已。陈氏被她冷冷的语气吓了一跳,差点转身就跑。可是想到付出去的订金,还有家里那厚厚的一叠契书,还有卖了秧苗之后,她就有钱打点了。想到等他儿子考上了状元,当上了官老爷之后,大家在她面前,给她跪着磕头,说话奉承她的样子,她胆子慢慢的大了起来。不过她依然不敢和傅子蘅说话,只是对着夏箐箐笑道:“傅娘子,你快来,我有笔大生意跟你说。”夏箐箐表情古怪的看了她一眼。她能和她有什么大生意?该不是她真的跳到她随意挖的坑里了吧?说实话,要不是陈氏今天出现在她面前,她早就忘了当日随口挖的坑了。陈氏看她站着不动,急了,声音也大起来:“傅娘子,大家邻里邻居的,我还能吃了你不成?我这生意可都是在为你打算。”夏箐箐和傅子蘅两人走在一起,本来就比较引起人注意,更何况陈氏这样大着嗓门说话,顿时,附近干活的村民都把目光定在了几人身上。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