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代言情 > 农门锦绣

第264章 茅屋

她指着田里道:“娘,在这里分别挖两条沟,将田弄成一厢一厢的厢田。对了,沟要稍微挖深一点直一点,这样能避免烂芽死苗。等厢田弄好之后,再去山里挖一层黑土来,把黑土弄碎弄绒,洒在厢田上,就可以把种子洒在上面了。”村里人普遍采用的是传统的水育秧法,也就是挑选比较饱满的种子,先放在太阳底下晒两天之后,直接洒在有一定深度的水田里。水层具有一定防除杂草和保温防寒的作用,容易拔秧,伤苗比较少,不止是马家洞村的村民,基本整个大周都是用这样的方法育秧苗。但夏箐箐跟陶氏说的,却是湿润育秧法。不过因为古代找不到塑料膜,所以她又稍微做了些改变,和前世村民们用的湿润育秧法有些不同。这法子和陶氏所了解的育秧苗完全不同,她稍微担忧了一下,又想起自从逃难之后,闺女做的事回回都是把稳的,就没再犹豫,拿着锄头下田里亲自挖起了沟渠。在陶氏下田挖沟渠的时候,夏箐箐带着余大娘和余巧荷一起去山里挖黑土。荒地后面就是她家买的荒山,有不少的村民在山里忙活。见到夏箐箐带着余家母女在山里挖黑土,不免有人好奇:“傅娘子,你到山里来挖泥巴做什么?”夏箐箐实话实说道:“家里没有养猪,没有肥料,我家买的荒地又都瘦得很。这土肥,我挖点回去当肥料。”本来铺在厢田上的土得混鸡屎鸭屎等农家肥,但是她家才开始养鸡,还是围在荒地里散养的,哪里来鸡屎当农家肥啊!所以她便想了这个法子。荒山的表面一层土都是黑的,不知道是经历了多少年树叶与杂草的腐烂,这肥可一点都不比农家肥差。不过她这话,村民却是不以为然,有人笑道:“都是土,能有多肥。有这个功夫,还不如多去摆几回摊,赚钱了再去买两块好地呢!”“荒地起码要三四年才能养得肥,还要四两银子一亩,划不来划不来,还不如买个三等地呢!三等地也才贵二两银子一亩,可是比荒地好多了。”有人说起了买地的事。还有人道:“就是就是,话说傅娘子,你家最近怎么都不去市集摆摊了啊?”自从傅子蘅一口气买了上千两银子的山和地在夏箐箐名下给她当嫁妆之后,村民们便比较关心她家的动向。对于她家没去市集摆摊这事,村民们早已背着她们讨论了无数回,甚至不少人都悄悄打起了主意。夏箐箐抬头看了一眼那说话的人。问话的是陈家人,也就是村长的婆娘王陈氏的娘家人。陈家人并不是她们一个村的,而是隔壁陈家村的。能跟着一起过来干活,全是看了村长的面子。夏箐箐见他眼里一副算计的样子,便想起那天找她讨要果苗的王陈氏。她不爱搭理他。也不回答他的问题,只当没有他这个人,低头同余家母女说着该挖什么样的黑泥。正在这时候,陶大山也从山里扛着木头下来,见到大家都围着夏箐箐在偷懒,当场便学着林鹏飞训人时的架势,训起了偷懒的村民。他这一发话,围在一起说话的村民都散了。主家可是说了,工钱是根据每个人的表现发的,如果被发现有那偷奸耍滑不好好干活的,可是要扣钱的。而肯好好干的,是要发钱奖励的。夏箐箐跟余家母女说明了该挖什么样的土之后,便回了家。她筛选了五斤左右的糯米出来,从灶下找了些草木灰出来,往里面加了灵泉之后,把籼米种和糯米种都放在加了灵泉的草木灰里拌过了之后,又找了两块平整的木板去水田。等余家母女把整碎整细整绒的泥土洒在厢田上,再用木板将田面弄平整,保持厢面平整无积水之后,将谷种均匀撒播到上面,之后再用稻草盖起来。虽然田是早就平好了的,但是因为夏箐箐育苗的方法和村里人的不一样,要挖沟,还要往厢田里洒泥土,直忙到天河,才把籼米和糯米全播种下去。晚上,洗漱过后夏箐箐便迫不及待的回了房间。她打算今天晚上再努力试试,看能不能用念力走近茅屋里。虽然同昨天一样,依然没能走到茅屋里去,但她有感觉,她用的方法应该没有错。接下来两天,她除了偷偷去给秧地的稻种、果苗、菜苗浇灵泉之外,便一头扎进了提升念力的练习中。一连练了三天,每次都感觉快了,可总是差一点。这天晚上,夏箐箐洗漱之后回到房间,又一头扎进了空间里。像前几天一样对着茅屋磨砺念力的时候,耳畔突然响起了蛋壳破裂时的“咔嚓”声,接着,她感觉有一股非常纯净而强大的灵气向她扑来。她整个人的精气神一下子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还有,竟隐隐有种身轻如燕的感觉。而在她的身后,正含苞待放的栀子花“刷”的一下全开了,刚移植进空间不久的桃树、橘子树全都挂上了**,地里的人参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再次挂满了**。树上的桑葚、葡萄、炉豆皆发出了浓郁的果香……夏箐箐不敢置信的看着空间里的变化,这也太魔幻了,简直像变魔术一样。不过空间本来就是一个不能用常理来理解的事物,她震惊了一瞬,又快速的收起脸上的表情,往茅屋走去。以前站在种植蔬菜水果那片地里往四周看的时候,只看到大雾蔼蔼的高山下,隐隐卓卓有一间茅屋。当她用念力,打开了那一堵无形的墙之后她才发现,这哪里只是有一间小小的茅屋啊!这简直是一个缩小版的农家小院。她正对着的地方,就是一道院门,而院门的旁也不知道是用什么围的院墙。如今已经看不到院墙的本身了,只看见上爬满了五颜六色的蔷薇。光是看着这些美丽的蔷薇,她就醉了。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