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一章 百年大计!

杜明洋从美国赚的,加上卖航空煤油的钱,总算让边区政府摆脱了财政危机。这些钱虽然称不上太多,但是维持正常开销还是够用。

于是终于不用再为钱担忧的边区政府,便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建设之中。随着李辉之前订购的各种工业设备、生产线的陆续到位,陕甘宁边区就又掀起了新一轮的建设狂潮。一个年产量5万吨的炼钢厂、两个年产量10万吨的水泥厂,三个年产量15万吨的化肥厂同时开工建设。新的炼焦厂、炼碳厂、煤炭加工厂、人造纤维厂、合成橡胶厂、农药厂、青霉素制造厂也正式破土动工。

在军工方面,除了已经投产的工厂之外,两个每天都能生产三吨烈性炸药的火药厂、、两条63半生产线的步枪制造厂,也正在加速的进行厂房建造。一旦这些新工厂全部投产,边区政府就将彻底实现轻武器和弹药的自给自足。

要想富、先修路,深知这个道理的边区大佬们。在大建工厂的同时,也抽调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延安通往各大工业区的道路进行全面升级。这些道路全都按照后世标准进行施工建设,也就是先用重型机械将路基夯实,铺上沥青后,再用压路机反复压实。有些重要道路甚至直接用高标水泥进行铺设。这种标准铺出来的道路,其使用寿命最少也在20年以上。考虑到黄土高原的独特地利环境,李辉还让施工人员在铺路的同时,在道路两边都种植上了极易存活的白杨树,这样不但能防止水对流失对路基造成的侵蚀,也可以有效的减少路面因太阳暴晒而产生的剧烈和破损。同时,这些林荫大道也为荒凉的黄土高原增加了几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工业建设和基础建设的同时,中央的各位大佬也没有忘记对各技术兵种的培养。毕竟随着李辉购买的坦克、装甲车、飞机、大炮的陆续运抵,让这些大佬都乐开花了的同时,也清楚的认识到以后的战争,就要由这些威力巨大的技术兵器来挑大梁了。可是没有能操作的人,就是再多的武器也没用啊,哎,什么也别说了,多招人加紧培训吧。

于是,随着从各根据地调来的部队陆续抵达陕北,有了足够生员的延安的各大军事院校就又掀起了新一轮的招生狂潮。

有了大佬们的命令,这些学校也不管能不能装的下了,直接就开始大量招人。什么?没有足够的老师,那就让每个教官再多带一些学生,实在不行就集中到一起上大课。什么?没有那么大的教室,这陕北天高地阔的,直接让学员们到外面上课不就行了吗?什么?没有足够的学生宿舍?那就去后勤部再多要一些集装箱。反正,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挡他们的招生大计。

不过随后便出现了一个问题。因为这些院校对于招收学员的要求都差不多——除了良好的身体素质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可是在当时的中国,本来识文断字的人就不多。这八路军中就更少了。而且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身体素质好的士兵也不算太多。所以招着、招着,这各大军事院校就开始抢起了合格的生员来。

这几个校长为了能让自己的院校招到更多的学生是谁都不肯让步。再加上又都是打了十几年仗的悍将,一个个的脾气更是臭的狠,好话说了没几句,就开始争吵,接着就是排桌子瞪眼睛,估计要不是总理闻讯及时赶来,这帮大佬真有可能当着众多教官和学生的面演起全武行来。

最后还是总理发话,定下了招生规矩:“这空军是未来战争中的主力,所以以后所有合格的生员,都要先让航空学院先挑。然后是装甲兵学院挑,最后剩下的,全都归炮兵学院!”

此话一出,航空兵学院的校长,自然是非常满意,装甲兵学院的校长也没有意见,炮兵学院的校长虽然不乐意,但总理都发话了,他自然也不好说什么。

于是,各大学院就开始按照这个标准重新挑人。从此,这个规矩就被延续了下来,并成为了日后我军各大军事院校的招生规范。

本来与航校的规模和师资力量。现有的那些学员已经是他们能培训的极限了,但被国军和鬼子飞机追着炸了十几年的航校校长,是一门心思的想要为八路军组建起一支强大的空军部队来,加上李辉运来了那些飞行模拟器之后,学员的训练也变得更为快捷和安全起来。

所以有了总理撑腰的航校校长也就变得不客气起来,直接就挑走了500名合格的生员。

看见航校一口气就挑走了这么多人,装甲兵学院的校长自然也没有客气的道理。反正李辉这一阵运来的那五十多辆59和二十多辆六二式坦克也最够他们训练的了。

航校挑走五百人,你猜装甲兵学院要了多少人?好了,不卖关子了,整整翻了三倍,一千五百人!

一看前边两个院校加在一起弄走了2000人。炮校校长一咬牙,直接就把剩下的人全要了下来。那可是三千多人啊,这下倒好,被他这么一弄,八路军就算不想发展大炮兵都不行了。

被三大院校这么一闹,电讯学校的校长立刻就不干了。这通讯兵虽然不能上前线,但发挥的作用可一点都不比那些一线的士兵少,甚至还要远远超出,毕竟对于现代战争而言,通讯可是第一要素,一名优秀的通讯兵在战争中起到的作用,往往要比一个连甚至一个营的作战部队都要大的多。

其实电信学校校长是过于着急了,从上海时期便开始负责我军的通讯和情报工作的总理,又哪会不清楚通讯兵的重要性。果不其然,在知道电讯学校校长的来意之后,总理便告诉他了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原来总理早就从各部队中抽调了300名受过良好教育的文职干部,专门准备送到学校的校长可就没话说。听见这话。电讯学校的校长蹦着高的就离开了。

当然了,除了这些技术兵种的培养之外,中央的各位大佬也没有忘记对边区的百姓进行文化教育。毕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想要发展、兴盛。文化是最基础的要素。中国之所以积贫积弱了百年、被那些西方列强当成自由市场,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想抢什么就抢什么,所到底就是因为中国的百姓都是文盲——连字都不认得,就更别指望他们能学习什么新的科学技术,俩发展、壮大国家了。

在边区政府的大力投入下,一时间,陕北各乡镇都兴办起了两到三所公立小学,各县也都最少开办起了一所公立中学。所有6到18岁的孩童、少年,无论男女都被强制要求到学校读书。考虑到当时12岁的孩子,就可以成为家里的主要劳力了,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并鼓励大家将孩子送到学校读书,所有公立学校不但不收取任何徐杂费,每天还会为每个学生都提供一顿营养丰富的午餐,如果家里有俩个以上适龄学童的话,政府每月还会发放3块到5块钱的补助。

这个政策一出,立刻就受到了热烈响应,听见把孩子送去读书,不但不用花钱,每个月还能领到不少补助,就算再不理解的家长也立刻就欢呼雀跃领着孩子去学校报名了。

仅仅一周的时间,各地的公立中学和小学就都出现了爆满的情况。搞得那些由文职干部兼任的校长和老师,不得不想方设法地扩大校舍、制造桌椅。

其实对于这种花费巨资搞教育的事情,许多泥腿子出身的军头大佬还是很有意见的。他们的理由也很简单:“我们就是大字都不识一个,现在不也照样担任了高级指挥官。这打鬼子靠的又不是读书写字,有这钱还不如多买点儿武器,多装备几个团呢!”

这些军头大佬的话代表了当时中国绝大多数百姓的想法:我家祖上三代加再一起认识的字,都没有一箩筐,不照样活这么大,娶妻生子、传宗接代?

对于这些反对者,主席、总理等各位大佬自然是好言相劝,掰开皮说馅的告诉他们提高人民文化文凭的好处。不过这些人中不乏有一些比较犟的,最后实在是说的犯了,几位大佬只好拿出了撒手锏:“这是中央的决定,你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

于是九年义务教育,就这样提前了几十年成为了新中国的国策。

十年育木,百年育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感谢谢这些慧眼识珠并力排众议的大佬们,为新中国的高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这些码字的,永远都不会忘记你们!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