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小节 抛砖引玉 I (2)

第46小节 抛砖引玉一一《Music of the Night》+《Love Never Dies》(2)

和所有观众一样海心全程也静静地聆听着。

对于任何一个声乐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相信这首歌都不会陌生,海心自然也是谙熟于心。直到此刻听到海澜的版本,才发现原来这首自己已经耳熟能详的歌还可以这样唱,原来规则不仅仅是用来遵循的,事实上也可能是为了打破而存在的。

首先,这首歌海澜没有用传统的solo方式来唱,而是通过让弦乐和人声轮换交替成为表演的主角,来构成高低错落的合唱效果。但又不完全遵从和声,美来自和谐的原则。有时是高亢的歌声配合具有穿透力的嘹亮琴音,有时是粗犷的演奏配合轻柔的浅吟,有时相得益彰,有时却是互不相让,极致时甚至是背道而驰。虽然这些处理和音乐之美源自和谐的原则相互矛盾,但放在这首歌上,矛盾恰恰成为了不断推进歌曲内在情绪的trigger。

而这样的trigger海澜用了还不止一种。虽然海澜有着深厚的学院派背景,但除了传统的美声她还在同一首歌里融进了不下4种以上的音乐风格来加强歌曲的戏剧性。有的跨度甚至还是巨大的。比如在高朝时的华丽金属风(偏流行的轻摇滚)。

音乐有一个不变的原则,就是音乐的美一定是来自于和谐。所以在同一首作品里加入不同的元素风格本来就是很冒险的,何况还是多元素叠加,自古许多乐坛大神在元素风格的融合上都是煞费苦心,以求做到不露痕迹。然而海澜却没有刻意去消除这些不同拼接造成的痕迹,而是就让它放在那里。

如果在今晚之前有人说他要用这种方式来处理这首作品的话,海心一定会觉得他是疯了。直到此刻,海澜用她的实际行动证明。

——音乐的美来自于和谐,也来自于合适。

如果前者的用途是制造美,那么后者就是作用于感情上的。没有被融合掉的拼接痕迹在这首歌曲里恰恰成为了一个又一个助推内在情绪的trigger。

而这样的trigger在《Music of the Night》中是很有必要存在的。

一直以来作为一首经典的情歌《Music of the Night》广为人知,但它缠绵悱恻之外的另一面却很少得以表现,以致它生而有之的诡异黑暗的气质在被有意无意地一次次淡化的同时,也逐渐沦为了一首普通的情歌。好听归好听,感染力却严重缩水。

这是海心第一次在听一首已经耳熟生茧的情歌时,还会产生类似皮肤高朝(※)的感觉。不过也恰恰是因为这久违的感觉,提醒了她一个很久以来都被忽略的问题。

就是,每一部作品都是有它不同其它的个性存在的,所以该怎样处理作品才是最合适的,何尝不是应该先于和谐来考虑的问题呢?

选择最合适的音乐元素、表现方法放在最合适它们的地方,不需要费尽心机地掩盖,竭尽所学地去磨灭它们各自的棱角,不被‘和谐产生美’束手束脚捆得太紧适时地给自己松松绑,作品生而有之的独特个性,或许,就这样,出来了.......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