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语重心长

春天并不回避战争,她冒着战火烽烟又来至人间。

清明节前,滨海大地上一派大好春光。在那果树丛生的地带,春意更浓:杏花将谢,桃花盛开,梨花绽蕊,苹果树和红花果树的花儿也正含苞欲放,树连树,花迭花,织成了一片,绵延不断的锦帐绣幔,让人心旷神怡。

独有那负有盐碱勇士美称的枣树,却迟迟不愿意把它那繁星般的花朵,奉献给这浩瀚的花海。只见那铁干似的树枝刺向天空,大有不同凡俗之概。远远望去,纵横的枝干点缀在这锦帐绣幔上,仿佛在百花图卷上抹上了几笔苍龙般的松干,富丽堂皇中平添了几分雅致的情韵。蜂蝶飞舞,鸟语啁瞅,东风掠过,浓郁的花香熏人欲醉。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F海岸上的人们却无心欣赏这烂漫的春光,也懒得象往年那样如护理婴儿似地护理这些果树,为它们施肥剪枝。抗日战争已经打了许久了,日本鬼子的铁蹄践踏了半个中国,如此多娇的江山,正蒙受着深重的民族苦难。天怒人怨,处处传来哭泣声。

可是,由于共产党八路军及时地消灭了董顽一伙败类,并在这次战斗中狠狠地打击了日本鬼子藤本一伙,同时又从大是海搞来了一大批军用物资,这大大地鼓舞了滨海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斗志,这才使大家伙感觉到了春天的暖意。

为了粉碎日寇正在推行的这一次“治安强化运动”的需要、报藤本为支援董顽而对我八路军开火之恨,为了早日打开滨海地区的新局面的需要。为此,我八路军一一五师进入滨海地区后,决定乘胜追击,打他的出其不意,准备一举拿下黄海边上重镇——青口及其四周日伪军据点。

现在,师部正在开会。

这次应当参加会议的有八路军一一五师政委、山东军区司令员罗荣桓,代师长陈光,副政委黎玉、参谋长陈士榘,教导二旅政委符竹庭,旅长曾国华;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旅旅长孙继先,政委江华,副旅长刘海涛,师统战部长谷牧(刘曼生),山东胶东地下工作者于荣光,赣榆县委书记邱也民,县长朱明远,武工队副大队长宋继柳等人。

现在,赣榆地方主要干部邱也民还没来到。这个会址选在松林中,有四棵高得出眼的古松。四棵古松之间,有个赣榆班庄生产大理石石桌。石桌的四面儿,还都设有石凳。罗荣桓他们十几个人坐下后,符竹庭请示荣桓道:“首长,咱等不等老邱同志了?”

荣桓没有当即回答。他透过松枝望了望天空的星辰,又屏住气听起四外的动静。四外,鸡不叫,狗不咬,只有松林在发着轻微的涛声。这时,荣桓的脸上渗出一层淡淡的、不易被人察觉的焦急神色。

“天到这时了,怎么还没来呢?”他自语了一句,又对符竹庭说道,“小符同志,你跟他怎么约定的?”

“有!”符竹庭皱皱眉头,“若按约定的时间,该来了。”

谷牧也有点不安地插嘴道:“是不是路上——”他说了个半截话儿,便将话头收住了。这显然是,在他看来,话一说到这儿,旁人就能领悟出他的意思,不必再说下去了。

这一阵,罗荣桓一直箍着嘴,没再作声。观其神态,仿佛是,他目下正在自己跟自己悄悄地商量着什么。他这个主持会议的政委加司令员自已一不说话,参加会议的陈光、陈士榘、符竹庭、曾国华、孙继先、刘海涛等人也闷了宫。这么一来,闹得整个松林异常宁静,只有远处的据点上,偶尔传来刺耳的冷枪声。

过了一会儿,罗荣桓这才带着分析的口吻说:“老邱同志,身在‘虎’穴,出进不是那么容易的。咱们再等他一会儿吧!”

罗政委说到这里,先看了竹庭一眼,又将视线从竹庭身上移向孙光等人,然后变换一下口气接着说:“咱是不是抓紧这个空儿,先由你们谈谈情况?”

“好吧!”孙继先说,“我先说——”他说着捅了竹庭一把,“伙计,我说完后,你作补充。”竹庭点点头。竹庭便详细地陈述起当前敌我斗争的情况来。这当儿的罗荣桓,静静地坐在一旁,细地听着,思索着。

过一嗅,罗政委掏香烟,想要打火点烟时,蓦然意识到,在这四邻不靠的松林之中,不能出现火光。于是,又将香烟放在口袋里。可是,罗政委有这么个习惯:一到用脑子的时候,他那只手就不自觉地去摸香烟。因此,不多时,他又不由自主地把右手摸到放香烟的口袋里了……

竹庭把这个滨海地区的当前形势讲完了。他在结束他的发言之前,是用这样一句话来收尾的:“总而言之,我们当前面对的局势是:抬头见据点,低头是公路,我们活动的地盘儿越来越小,处境极端困难呀!”

“罗首长说的是呀!”陈士榘说道,“同志们,客观事物的一些现象给人们的直接感觉,一般说来大体是相同的。可是,由于人们有着不同的思想感情和不同的思想方法,使得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又会产生出不同的反映,进而得出形形*的结论。”

“是呀!”符竹庭接着说,“就拿当前的敌我斗争形势来说吧,是艰苦的,困难的。在这一点上,我和大家观点是相同的。可是,我们在认识到困难的同时,懂得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害怕困难!我们还认识到经过我们的斗争,困难是能够克服的。我们基于这样的观点,所以对当前形势的估计是非常乐观的,信心十足的。”

“同志呀,在这一点上,我罗荣桓和竹庭同志又是不大相同的。在对问题的认识上发生了差距时,怎么办呢?当然是应当进行说服,达到统一。我罗荣桓做为这个政委,显然更不会忽视这一点的。”罗司令员说道。

不过,今天罗荣桓,尽管对革命的道理已经特别清楚,可这个山东军区的大政委加司令员,在跟别人谈论什么事情的时候,从不用空空洞洞的名词讲一大串串道理,而是习惯于用一些具体事实来阐述自己的论点。

这一点,罗政委是从书本上和战争的实践中得来的。和荣桓相处得比较久的同志都知道,他不论讲述一个什么观点,常常是一张口就举例子,要不就打比喻,算细账。

今天,罗政委听了竹庭等人的论调以后,是先从这里说起的:“如今,敌人的据点越安越密,公路越修越多,这确乎是个事实。不过,对这个问题,要有个正确的看法。”于是,他把手掌举起来,指着手心说:“不能光看到这一面。”他将手掌一翻,又指指手背说:“还要看到它的另一面!”

“对!是这个理!”曾国华道。

罗政委听后,又习惯地点了一下头,接上说:“也就是说,既要看到对我们不利的一面,为的是好去克服它!也要看到对我们更加有利的另一面,为的是好去利用它!”

“还有更加有利的一面?”孙继先问道。

“当然喽!”罗荣桓盯望着特邀人员宋继柳说,“我举个例子吧:从前,你们锄奸队不是经常跟坏蛋干吗?有一次,你落单了,他们好几个人围着你,你虽会些武功,但很难取胜;后来,你一跑,他们一追,将他们的一个个坏蛋,拉成了一条长线,不是叫你一个一个地全收拾了吗?”

“这个……”继柳不以为然地说,“首长,这和那咋能相比呢?”

“怎么不能相比呢?”罗荣桓反问一句,又接着说,“敌人安的据点越多,他的战线就拉得越长,他的兵力就越分散,就更有利于我们集中力量各个击破!”

“对呀!”继柳说道。

罗政委听了继柳的话后,缓了口气,变换了一下口吻,又说:“他们修的公路越多,我们破路的机会不越多吗?随着公路的增加,敌人的护路任务不也在增加吗?因此说,敌人多修一条公路,不光是给我们添了块绊脚石,还等于在他自己身上缠上了一条绳子!

江华接着说:“对呀。敌人多安一个据点,也不光是给我们安了个钉子,还等于给他自己的背上增加上一个包袱!除此而外,他们每多安一个据点,多修一条公路,还等于多给我们开辟了一个和他们进行斗争的场所! 你们琢磨琢磨,是不是这么个理儿?”

宋继柳点点头:“理倒是这么个理。”可他叹息一声又说:“可惜我们的力量太小了!”

罗荣桓摇摇头说:“不对!”

“怎么不对?”宋继柳道。

“我们的力量不小嘛!”罗政委道。

“还不小?”宋继柳又道。

“总比敌人大得多呀!”罗政委又道。

“比敌人大得多?”宋继柳也摆开事实了,“在我们活动的这个地区,敌伪军六七万,我们八路军和游击队总共加起来才万把个,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好像是几十比一呀!”

罗荣桓笑了。他说:“敌伪军六七万,这不假。我们只有万把的人马,也不假。可是,他那六七万,分散在大大小小若干个据点里,等于这个!”他在说话的同时,将右手的拳头伸成巴掌,又将相互靠拢着的五个指头分离开来,擎在半空不动了。尔后,他变了个语气,又说:“我们的兵马呢?虽然只有这么多人,可是,力量凝聚在一起,就成了这个!”罗政委说着,又将左手的巴掌握成了拳头,也擎在半空,不动了。

过了一阵。罗政委两手一击,又说:你们看!哪个力量大?“.

“还得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呢!”统战部长谷牧插进来了。他忽闪着两只自豪的眼睛,瞟着继柳说:“我们的八路军加游击队,正规军还要扩军嘛!能只有眼下这么多?”

罗荣桓点头道:“谷部长说得对……”罗政委正说着。

哨兵忽然来报:“报告首长!小沙河堤上发现敌人!”

“噢?”罗荣桓眼珠儿一转,“多少?”

哨兵说:“我没见到。因敌人还在土城那边的大路上。这个情报,是土城那边的群众向我们报告的。那报告情况的民兵刘小二还说,大路上的敌人,正向这边移动……”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