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淡水交情(总187节)

叶丛文历来喜爱文学,心里揣有从事文学创作的念头,可在高中同学中却找不到志同道合的文学爱好者,只有当年的语文老师是他所敬佩服的李祖明良师益友。李老师虽然已过“知天命”的年龄,但其对文学的爱好和兴趣仍不减当年。看上去,他仍然是那样精神矍铄,富有激情。他现任市第六中学副校长,此次是应本校年轻的语文老师吴燕玲盛情邀请而来的。在多年来曾教过的许多学生当中,他认为叶丛文是最有文学才华的一位,很看重自己的这位学生。难怪两人坐下后便兴味盎然地来了一番高谈阔论。在他们的交谈中,更多的是叶丛文提出一些文学创作上的尖锐问题,态度认真地向李祖明老师请教。

“李老师,我试着写了一部反映待业青年的中篇小说。不过写完后,我自已并不满意。叶丛文给李老师敬上一支烟,心有疑问地说道:“对于写小说,我最大的是如何选题。在题材的选择上,怎样才能找到一个独特的视角呢?”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直存在着大量中学毕业生后的无法就业的社会问题。这一群体,当时被称之为“待业青年”。他们的青春在整日无所事事的苦闷和无奈中被耽搁和消耗了。为此,当年在社会上迅速地推出了一批堪称“自我发愤图强”的青年楷模,例如身残志坚的张海迪。1983年3月7日,《中国青年报》首发通讯《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该文称张海迪为“八十年代新雷锋”,中国的“当代保尔”。此后,张海迪的名字频见于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天天大肆宣扬,以至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呵呵,搞文学创作,能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写作题材并非易事。我以为,‘主题先行’的观念还是要有的。另外,要注意两点:一是要静下心来,用大量的时间去阅读作品和搜集素材;二是要有一定的生活经历。这样你才可能经过思考,深有所悟,从而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创作题材。当然喽,掌握写小说的技巧和方法也是必要条件。”李祖明说话时一副慢条斯里的样子,谈吐严谨,字斟句酌,颇有见解地指点道:“老子说过:‘大道至简’。文学创作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剖析社会现象和人生意义。我以为,写小说首先要有故事。那些有名气的作家,他们的作品都是写自己十分熟悉的、亲历过的人或事,而不是人云亦云地跟着时兴的题材去写。这或许就是你的问题之所在。你有创作的强烈欲望是好事,但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呀。你应当努力去积累,把自己所熟悉的生活作为创作的基地,再根据时代的需要,把个人的独特视角和人生经验结合起来,从而拿来讲好一个当代生活故事,我看这样就是很好的题材了。”

“李老师,你说的很对。”叶丛文听君一席话,茅塞顿开,也意识到自己在文学创作上的某些欠缺和不足,深刻反省地说道:“我当初写待业青年奋斗的故事,以为抓到了炙手可热的社会问题,但是我本人没有待业的经历,也没有深刻地去了解和感悟他们的生活,想当然地写呀写,虽然搜肠刮肚、费尽了功夫,可到头来却适得其反。或许,我的创作有些急功近利了。确实应该悠着点来。”

在吴燕玲和秦玉琴坐的那张桌台上,刘云锋和黄月萍如影相随,挨肩而坐,卿卿我我。两人正处于热恋中而毫不掩饰的亲密关系,尤为引人注目。现如今,他俩是该班同学中唯一的一对情侣。想当年,曾被同学们公认为班上第一对情侣的叶丛文和吴燕玲,最终却未成正果,不久前已劳燕分飞了;而毕自强和秦玉琴的初恋因是毕业后发生的事,并不为大多数同学所知晓,而且也早在多年前就风吹云散了。唉,那时候的他们太年轻了,还不懂什么叫爱情!

当年文科(1)班共有五十二人,到场参加聚会的同学为五十人。有两位女同学因尚在外地上学,未能如约而来。当年学习成绩优秀的少数同学,有的顺利地考上了大学或中专。其中,大学毕业并参加工作的有:班长廖明超,是市物资局机关干部;副班长吴燕玲,是母校六中语文老师;叶丛文是市政府办公室机要秘书;秦玉琴是市检察院检察干部。中专毕业并参加工作的有:刘云锋是公安局干警;何秋霖是工商局干部;魏振国是农业银行干部;黄月萍是百货大楼售货员。如今,这些人都在社会上站稳了脚跟,并有了一份十分稳定、令人羡慕的工作。

另有一些同学经过几年待业后,在1985年社会公开招考国家干部的难得机遇中脱颖而出,各自有了一份不错的职业:林之灵考进税务局当上税收员;王凤梅考进工商银行当上职员;吴强考进法院当上助理审判员。另有,王浩高中毕业后是班上唯一去当兵的人,他在1983年复员后回到地方,被安置在市面粉厂保卫科当上保卫干事。此外,当年那些读书成绩一般的同学们也大都考上各类技工学校,毕业后被分配进了各个工矿企业。就是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也都想法顶替父母进厂当上了工人。

高中毕业六年后,全班同学已经无一人处在“待业青年”的行列。属于另类的,只有毕自强和郑长威两人。

毕自强属于被劳改过的释放人员,社会上不会有哪个单位愿意招收这类人,故他根本找不到一份像样的工作。无奈之下,他只好跟着师父胡大海下海经商去了。“因为在生活中没有选择,所以只能选择不放弃”,这就是他最初走上经商之道的信念。那时,同学们都十分同情他的不幸遭遇,并为他痛失上大学的机会而感到十分惋惜。然而,尽管他现在从商的经济收入明显高出许多同学一大截,但似乎没有谁会瞧得起他,更不会有谁认为他能闯出一条路来而成就一番事业。

Back to Top